第857章 设备损耗(第2页)
4 月 25 日 17 时,首批 7 台电源故障设备修复完成。周明远用万用表测量每台的电压、电流,全部符合标准;其其格测试抗干扰率,通过调整跳频周期(从 19 秒缩至 17 秒),抗干扰率恢复至 89%,接近正常水平。当老张将修复设备的清单上报指挥部,传来 “继续加油,26 日凌晨前需再修 10 台” 的指令时,周明远喝了口凉水,又拿起螺丝刀走向下一台故障设备 —— 夜色渐深,通信站的灯光,成了边境上最亮的希望。
三、核心攻坚:跳频与加密模块的故障突破
1969 年 4 月 25 日 19 时,排查进入核心阶段 —— 修复 7 台跳频模块故障设备。周明远拆解 “67-19-07” 时,发现跳频模块的晶体管因连续 19 天高频切换,放大倍数从 190 降至 130,导致跳频信号强度不足。他尝试更换晶体管,却发现新备件的放大倍数是 210,与原型号有偏差,直接更换可能导致模块烧毁。“怎么办?用还是不用?” 周明远的心里纠结 —— 用,有烧毁风险;不用,这台设备就修不好,情报传递会少一个通道。
他突然想起 1968 年越冬测试的经验:当时晶体管参数不足,曾通过串联电阻调整放大倍数。周明远立即找来电烙铁,在新晶体管旁串联 1.9 千欧的电阻,测试放大倍数降至 180,接近原型号。“赌一把!” 他将晶体管焊回模块,开机后,跳频信号强度恢复正常,示波器上的波形稳定 —— 这个 “土办法”,解决了备件偏差的难题。小王在一旁看着,小声说:“周师傅,原来还能这么修,我又学了一招。”
加密模块的故障更隐蔽。第 5 台加密模块故障设备(“67-19-09”),能发送信号却无法加密,李敏(数学加密骨干)赶来协助排查,发现非线性方程运算模块的 r 值从 3.7 漂移至 3.5,导致加密逻辑错误。“这是连续运算发热导致的参数漂移,需要重新校准。” 李敏用计算器算出校准值,周明远调整电位器,将 r 值恢复至 3.7,再输入测试密钥 “ɑrɑl=3”,加密、解密完全正常。“加密模块是‘大脑’,参数错一点,整个加密就废了。” 李敏的话,让周明远更重视细节 —— 每一个电位器的微调,都可能决定情报是否安全。
小主,
苏军的干扰在深夜突然加强。23 时 07 分,“拉多加 - 5” 的干扰强度骤升至 47 分贝,宽频带阻塞 150-170 兆赫频段,刚修复的 2 台设备信号强度骤降,其其格的耳机里全是杂音。周明远立即调整设备的发射功率(从 17 瓦提至 24 瓦),同时加装临时散热片(用铝片制作,1968 年越冬测试时用过),减少模块发热导致的参数漂移。19 分钟后,信号强度回升,抗干扰率恢复至 87%,其其格传来 “测试信号清晰” 的应答 —— 这场 “干扰与反制” 的博弈,让修复后的设备更适应实战环境。
排查中的 “意外发现” 优化了维护方案。周明远在修复第 19 台设备时,发现电容漏电多发生在夜间,原因是昼夜温差导致设备内部凝水,加速电容老化。他立即让团队给所有修复设备的电容接口涂凡士林(防氧化、防水),并在设备外壳开 1.9 毫米的散热孔,减少凝水。“现在修好了,也要让它们能扛住后续的高强度运行,不能再出同样的故障。” 周明远的这个改进,后来被写进《“67 式” 维护手册》,成为长期运行的标准维护步骤。
4 月 26 日 3 时,7 台跳频模块、5 台加密模块故障设备全部修复。周明远统计修复数据:更换电容 19 个、晶体管 7 个、电阻 17 个,调整电位器 37 次,加装散热片 19 片;其其格测试所有 19 台修复设备,通信成功率 97%,抗干扰率 90%,完全满足实战需求。当老张将 “全部修复完成” 的报告上报指挥部时,东方的天空已泛起微光 ——24 小时的奋战,他们终于让 “67 式” 重新 “站起来”。
四、实战验证:修复设备的情报传递考验
1969 年 4 月 26 日 6 时,修复后的 “67 式” 迎来实战验证 —— 传递小李带回的 “苏军 19 辆 t-62 坦克向西南移动” 的紧急情报。其其格使用修复的 “67-19-11” 设备,加密方式为 “蒙语谚语‘gurɑn gɑl ɑlɑn ɑrvɑn guuyin’(大车火焰明亮十加九)+27 层嵌套(r=3.71,x?=0.62)”,通过 150.37 兆赫频段发送。
示波器上的波形稳定,跳频周期 17 秒,信号强度 15 分贝,与故障前的性能基本一致。苏军 “拉多加 - 5” 的干扰虽仍存在,但修复后的设备能快速切换频段,避开干扰 —— 之前故障时的 “信号中断”“跳频卡顿” 完全消失,情报仅用 19 秒就传递完成,比故障前还快 3 秒(因加装了散热片,模块运行更流畅)。
37 公里外的后方指挥部,解密组用修复设备传递的情报,快速解密出 “19 辆 t-62 坦克,西南方向,预计 7 时 30 分抵达”,误差≤100 米,与小李的侦察结果完全一致。作战参谋立即调整部署:将西南侧的 2 个反坦克小组增至 3 个,补充 19 枚地雷,在坦克必经的洼地设伏。“修复后的设备太关键了,要是没传过来,我们就等着敌人迂回了!” 参谋的话,验证了故障排查的实战价值。
苏军的破译尝试再次落空。截获的苏军通信显示,他们截获情报后,因 “67 式” 的跳频、加密恢复正常,破译时长从故障时的 19 分钟延长至 37 小时,远超情报有效期(197 分钟)。“中方设备突然恢复,我们的干扰完全失效,无法破解他们的信号。” 苏军破译组长伊万诺夫在报告里无奈地写道 —— 这场设备故障与修复的博弈,我方最终凭借技术韧性占据上风。
4 月 26 日 7 时 30 分,苏军坦克如期向西南移动,却遭遇我方伏击:40 火箭筒小组击毁 1 辆坦克,地雷炸毁 2 辆装甲车,苏军被迫撤退。战斗结束后,其其格用修复的 “67-19-11” 传递战报,信号清晰稳定,她在日志里写:“这些‘67 式’像打不垮的战士,修好了还能接着上战场,帮我们守住了阵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