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862章 秘密授奖(第3页)

 “01 号” 老张:7 年的 “统筹与坚守”。1962 年,老张是 3 人研究小组的负责人;1967 年,他带领 19 人完成 “67 式” 定型;1969 年,他统筹 19 个哨所的技术同步。7 年间,他没回家过一次春节,女儿出生时,他正在实验室测试设备;母亲病重时,他在前线协调通信保障。1969 年 6 月跳频算法升级,他连续 37 小时没合眼,既要指导李敏调整参数,又要安排周明远测试硬件,还要对接前线的其其格反馈。拿到 “01 号” 勋章时,他说:“这枚勋章,属于 1962 年以来所有没留下名字的技术人员。”

 五、历史传承:勋章的 “隐秘影响” 与技术精神

 1969 年 9 月的秘密授奖后,19 枚勋章没有被公开展示,却以 “隐秘方式” 影响着后续军用通信技术发展 —— 它们成了技术传承的 “信物”,成了 “以实战为导向” 研发理念的象征,更成了一代代技术人员的精神坐标。

 勋章的 “私人珍藏” 与技术分享。19 人都将勋章视为 “非公开荣誉”,很少对外提及,却会在培养新人时,悄悄拿出勋章,讲述背后的技术故事。老张在 1970 年带徒弟时,把 “01 号” 勋章放在实验室桌上:“1962 年我们用算盘算参数,现在有了计算机,但‘严谨’这两个字不能丢。” 他还把 1962 年的计算笔记与勋章一起,传给徒弟;李敏则在教非线性算法时,让学员摸勋章上的 “r=3.7” 刻痕:“这个参数不是凭空来的,是算出来的,你们也要这样较真。”

 对后续设备研发的 “理念影响”。1970 年 “70 式” 便携密码机研发时,团队特意邀请持有勋章的周明远、其其格参与:周明远基于 “67 式” 硬件改进经验,将重量降至 0.9 公斤;其其格则基于前线使用感受,提出 “增加防水胶圈”“简化按键” 等建议。某总设计师说:“这些有勋章的人,知道战士在战场上需要什么,他们的建议比实验室数据更重要 —— 这就是‘用户体验导向’的源头。” 最终 “70 式” 的用户满意度达 97%,远超预期。

 “1962 - 1969” 时间观的传承。19 枚勋章上的时间刻痕,让 “长期主义” 成了军用通信技术研发的传统 —— 不追求短期突破,而是注重 “基础研究→技术落地→实战验证” 的完整周期。1972 年 “72 式” 加密机研发时,团队特意延续 “7 年周期” 思路,从 1972 年开始,用 7 年时间完成 “算法优化→硬件迭代→全军列装”,1979 年实战验证时,抗干扰率达 97%,延续了 “67 式” 的成功。

 精神层面的 “隐性激励”。1980 年,国防科技大学开设 “军用通信史” 课程,首次提及 “1969 年 19 枚技术功勋章”(未公开具体人员),将其作为 “技术人员坚守” 的案例。某学员在课后日志里写:“不知道他们是谁,但知道他们用 7 年时间做一件事,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。” 这种激励,让更多人选择投身军用通信技术,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 “80 式”“90 式” 设备的核心研发者。

 2000 年,军事博物馆在 “军用通信技术展区”,间接展示了与勋章相关的文物 ——1962 年的计算笔记、“67 式” 设备、1969 年的通信日志,旁边的说明牌写着:“1962 - 1969 年,我国军用通信技术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实战应用的跨越,背后是一群技术人员的长期坚守。” 虽然没有提及勋章,但持有勋章的老郑在参观时,看到笔记就红了眼:“这就是我们当年算参数用的本子,勋章虽然没展出来,但这些东西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”

 如今,19 枚勋章大多已传给后代,或捐赠给军事博物馆(未公开展出)。老张的孙子在 2020 年成为军用通信技术员,他接过 “01 号” 勋章时,爷爷只说了一句话:“记住,技术是用来守护边境的,不是用来评奖的 —— 但你做的每一件事,都会像这枚勋章上的刻痕一样,留下痕迹。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历史考据补充

 授奖背景与技术脉络:根据《1969 年军用通信技术功勋章授奖档案》(总参通信部,编号 “69 - 技 - 奖 - 09”)记载,19 枚勋章授予 1962 - 1969 年 “非线性加密与抗干扰技术” 核心团队,19 人分别负责算法(7 人)、硬件(7 人)、应用(5 人),对应 1962 年核爆参数研究(档案编号 “62 - 核 - 参 - 03”)、1967 年 “67 式” 定型(档案编号 “67 - 定 - 07”)、1969 年珍宝岛通信保障(档案编号 “69 - 珍 - 通 - 19”),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。

 勋章设计与工艺:《1969 年技术功勋章制作规范》(军工车间,编号 “69 - 勋 - 规 - 07”)显示,勋章直径 3.7 厘米、厚度 0.62 厘米、重量 19 克,黄铜镀金材质,正面 “电波 + 齿轮” 图案,背面 “1962 - 1969” 刻痕及 19 字贡献简述,制作误差≤0.01 毫米,19 名工匠每人负责 1 枚,现存于兵器工业档案馆。

 授奖现场记录:《1969 年 9 月 17 日秘密授奖日志》(隐蔽指挥部,编号 “69 - 秘 - 奖 - 17”)详细记载,授奖时间 22:00 - 23:19,19 人按编号领奖,上级代表宣读贡献细节,无公开流程,现存于沈阳军区档案馆。

 个人贡献与实战关联:《1962 - 1969 军用通信技术人员贡献名录》(编号 “69 - 技 - 名 - 09”)记载,李敏 1962 年推导 r=3.7 参数(对应档案 “62 - 算 - 02”),1969 年升级跳频算法(档案 “69 - 算 - 06”);周明远 1967 年减重至 3.7 公斤(档案 “67 - 硬 - 03”),1969 年抢修设备(档案 “69 - 修 - 25”),现存于军事科学院。

 历史影响文献:《中国军用通信技术传承史》(2025 年版,国防工业出版社)指出,19 枚勋章推动 “用户体验导向” 研发理念形成,1970 - 1990 年间全军军用通信设备实战成功率从 53% 提升至 97%,该案例是我国军用技术从 “技术驱动” 向 “需求驱动” 跨越的关键节点,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