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863章 战后改进(第2页)

 环境适配:拓展 “使用场景”,减少环境限制。6 项建议针对低温、潮湿、信号衰减等问题:机身内部增加 “微型加热片”(功率 0.19 瓦,-37c开机时间从 7 秒缩短至 3 秒,基于老郑的山洞低温测试数据);接口全部加装防水胶圈(雨天故障率从 27% 降至 3%,5 月曾有 1 台设备因接口进水损坏);配备 “可折叠微型天线”(长度从 37 厘米缩至 19 厘米,山洞等环境架设时间从 19 分钟降至 7 分钟);外壳增加 “挂扣设计”(可固定在腰带或马鞍上,骑兵老王曾因设备滑落耽误通信);新增 “信号强度指示灯”(实时显示信号质量,战士可快速找信号好的位置,深山里曾因找不到信号耽误 19 分钟)。

 维护优化:降低 “前线维修门槛”,减少依赖技术人员。4 项建议聚焦备件与维修便利性:核心部件采用 “模块化设计”(跳频模块、电源模块可单独拆卸,维修时间从 19 分钟降至 7 分钟);易损件统一型号(电容、晶体管等仅保留 7 种通用型号,19 个哨所备件库存从 37 种减至 19 种);新增 “故障自检功能”(通过指示灯显示故障部位,避免误判,4 月曾因误判多耽误 7 分钟);编写《前线应急维修手册》,收录 “用刺刀修按键”“体温焐电池” 等 19 条实战技巧(小张曾用手册技巧紧急修复设备)。周明远说:“前线战士最懂设备在实战中怎么坏,要让他们自己能修、会修,不用等我们来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三、建议推导:从实战数据到解决方案的博弈与验证

 37 项优化建议的推导,并非简单的 “问题→方案”,而是技术团队与 “实战数据”“战士反馈”“量产可行性” 的多重博弈 —— 每一项建议都要经过 “数据验证→战士评审→样机测试” 三个环节,确保既解决实战问题,又不脱离当时的技术与生产条件。

 硬件建议的推导:在 “性能” 与 “量产” 间找平衡。周明远团队最初建议将电容全部更换为进口耐低温钽电容,但调研后发现,进口电容产能仅能满足 37% 的需求,且成本过高。他们转而与国内电子厂合作,基于 1962 年核工业用钽电容技术,改进出 “国产耐低温钽电容”(-37c漏电率 7%),虽性能比进口电容稍差(进口 5%),但量产能力达 100%,且成本降低 67%。“不能只看性能参数,还要想前线能不能用上、能不能多装。” 周明远在推导报告里写,这个决定虽有妥协,却让硬件改进能真正落地。

 算法建议的推导:对抗 “苏军预判” 的技术博弈。李敏团队在设计 “双频段同步跳变” 时,遇到 “硬件运算负荷超限” 的问题 —— 原 “67 式” 运算模块仅能支持单频段跳变,双频段会导致运算时间从 0.07 秒延长至 0.19 秒,有被苏军跟踪的风险。他们反复测试,最终优化 “跳频时序”:两个频段的跳变间隔 0.03 秒,既不超硬件负荷,又能实现 “伪同步” 效果。“苏军以为我们是同时跳,其实是差 0.03 秒,但对他们来说,这个时间差足够让跟踪失效。” 李敏的博弈思路,让算法优化既不依赖硬件大改,又能达到抗干扰效果。

 操作建议的推导:尊重 “战士习惯” 的细节调整。其其格团队最初建议 “取消实体按键,改用触摸屏幕”,但测试时发现,触摸屏幕在低温 - 27c下完全失效,且战士戴手套无法操作。他们立即放弃该方案,转而优化实体按键 —— 不仅加大尺寸,还在按键下方增加 “硅胶垫层”,提升按压反馈。新战士小张测试后说:“现在戴手套按,也能清楚感觉到按没按到,比之前强太多。” 这种 “从战士实际使用出发” 的调整,让操作建议更贴合实战,而非追求 “技术先进”。

 环境适配建议的推导:基于 “场景数据” 的精准设计。针对 “山洞信号衰减” 问题,技术团队最初想加大天线功率,但测试发现,功率从 24 瓦提至 37 瓦,会增加设备重量(从 3.7 公斤增至 4.7 公斤),不符合机动需求。他们转而分析 19 个山洞的信号数据,发现信号衰减主要集中在 “150 兆赫低频段”,于是建议新增 “170 兆赫高频段”(衰减率从 67% 降至 37%),同时配备 “频段切换快捷键”,战士可根据环境快速切换。老郑在山洞测试后反馈:“现在不用架天线,按一下快捷键,信号就够了,省了 19 分钟。”

 维护建议的推导:降低 “技术门槛” 的实用导向。周明远团队在设计 “模块化部件” 时,考虑到前线战士的维修水平,将模块接口设计成 “防呆结构”(插反了插不进去),并在模块外壳标注 “故障排查图”(用简单符号标注常见故障)。老郑(仅接受过 19 天维修培训)测试时,仅用 7 分钟就更换了跳频模块:“以前要对着手册找接口,现在看符号就会,跟拼积木一样简单。” 这种 “降门槛” 的设计,让维护建议真正能被前线战士掌握。

 1969 年 11 月 5 日,37 项优化建议全部完成推导,形成《“67 式” 战后优化建议总报告》,附带 190 页的实战数据支撑材料、37 张样机设计图、19 份战士测试反馈 —— 每一项建议都有 “问题案例、数据依据、解决方案、预期效果”,为后续改进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方案。

 四、关键建议的实战验证:从纸面到战场的落地测试

 1969 年 11 月 - 12 月,技术团队选取 5 项关键优化建议(硬件:镀金电源触点、耐低温电容;算法:双频段跳变;操作:大尺寸防滑按键;环境:微型加热片)制作 19 台改进样机,送往珍宝岛前线哨所进行实战测试 —— 测试场景完全模拟实战(低温 - 37c、强干扰、机动侦察),由其其格、小李、老郑等有实战经验的战士操作,验证优化效果是否符合预期。

 硬件改进的低温测试:11 月 20 日,-37c的雪地里,老郑操作改进样机(镀金触点 + 耐低温电容)连续运行 19 小时,期间模拟苏军炮火震动(用炮弹壳敲击设备)、雨水浸泡(泼洒雪水)。测试结果显示:电源触点无氧化,供电中断率从 37% 降至 0;电容漏电率从 67% 降至 7%,运算模块误差≤0.07%,远超预期。“以前在山洞里,每 19 分钟就要检查一次触点,现在不用管,设备自己就能扛住。” 老郑的反馈,让硬件改进的有效性得到验证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算法改进的抗干扰测试:12 月 5 日,电子对抗组模拟苏军 “拉多加 - 6” 干扰(跟踪速度 0.17 秒、带宽 25 兆赫),李敏操作改进样机(双频段跳变 + 宽范围周期)传递 “苏军坦克坐标” 情报。测试数据显示:抗干扰率从 67% 提升至 97%,即使单一频段被阻塞,双频段功能仍能确保情报传递,苏军跟踪成功率从 53% 降至 7%。“现在不管敌人怎么干扰,我们的信号都能传出去,像有了‘双保险’。” 李敏的兴奋,藏在反复核对数据的动作里。

 操作改进的低温操作测试:12 月 10 日,-27c的战壕里,其其格戴厚手套操作改进样机(大尺寸防滑按键 + 亮度调节),连续发送 19 组情报。测试结果:按键误触率从 37% 降至 7%,夜间用最低亮度发送时,19 米外未发现屏幕反光(避免暴露),操作耗时比改进前缩短 19 秒。“以前在战壕里按错键,要重新发,现在不用,戴着手套也能一次按对。” 其其格的话,验证了操作改进的实战价值。

 环境适配的山洞测试:12 月 15 日,老郑在 3.7 米厚的岩石山洞里,用改进样机(高频段 + 折叠天线)传递情报。测试显示:信号衰减率从 67% 降至 37%,无需额外架设天线,传递时间从 19 分钟缩短至 7 分钟,且在洞内湿度 67% 的环境下,接口无进水故障(防水胶圈起效)。“现在进山洞,掏出来就能发情报,不用再找地方架天线,安全多了。” 老郑的体验,证明环境适配建议解决了之前的场景限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