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866章 卫星加密模块(第2页)

 这些需求的本质,是 “卫星有限资源” 与 “加密功能可靠性” 的平衡 ——37 立方厘米的体积限制是资源约束,而加密、抗环境、低功耗是功能底线,团队必须在 “小空间” 里实现 “大安全”,这也决定了研发过程中 “每一个元器件都要精挑细选,每一丝空间都要充分利用”。

 三、研发攻坚:37 立方厘米内的 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

 1970 年 2 月 - 3 月,张工团队围绕 “37 立方厘米” 的核心指标,展开硬件小型化、算法简化、结构设计的三重攻坚,67 天内完成 37 轮样品迭代,每一轮都面临 “体积超标”“功能不达标” 的困境,团队成员通过 “元器件极致选型”“电路创新布局”“算法精准简化”,最终在 37 立方厘米的空间里,实现了所有设计功能,过程中的每一个突破,都充满了 “极限挑战” 与 “细节较真”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硬件小型化:元器件的 “毫米级选型”。团队将模块拆解为 “加密运算单元(含 2 只‘3Ax81h’晶体管)、电源单元(含 3 只微型电容)、接口单元(含 4 只电阻)” 三大部分,每一部分的元器件都经过 “体积 - 性能” 的反复权衡:晶体管选用 “3Ax81h”(体积 3.7 立方毫米),比最初考虑的 “3Ax83” 小 37%,且抗辐射性能达标;电容选用北京无线电元件厂的 “CA-70 微型钽电容”(体积 1.9 立方毫米,容量 0.19uf),仅为 “67 式” 用电容的 1/10;电阻采用薄膜电阻(体积 0.7 立方毫米),比碳膜电阻小 67%。周明远在焊接时,需用镊子夹着元器件,在显微镜下对准 pCB 板的焊盘,稍有手抖就会焊错 —— 有一次他连续焊接 19 分钟,才将 2 只晶体管准确焊在 0.7 平方厘米的区域里,手指酸得握不住镊子:“这些元器件太小了,比绣花还难,焊错一个就要重新做 pCB 板,浪费 19 小时。”

 电路布局:双层 pCB 的 “空间魔法”。为在有限面积里布置 19 个元器件和 37 厘米长的导线,团队采用双层 pCB 板设计:顶层布置加密运算单元(晶体管、运算电阻),底层布置电源单元(电容、调整电阻),通过 0.3 毫米的过孔连接两层电路,导线宽度从 “67 式” 的 1.9 毫米缩至 0.7 毫米。张工在设计 pCB 板时,用坐标纸画出每一个元器件的位置,精确到 0.1 毫米:“比如‘3Ax81h’晶体管的引脚间距是 0.7 毫米,焊盘就要刚好 0.7 毫米,多 0.1 毫米就会占用旁边电阻的空间。” 最初的 5 版 pCB 板都因布线冲突导致体积超标,直到第 6 版,将导线弯曲成 “z” 形,才将 pCB 板面积控制在 7 平方厘米(3.7x1.9 厘米),刚好能放进 37 立方厘米的外壳。

 算法简化:19 层嵌套的 “精准取舍”。李敏团队将 “67 式” 的 37 层非线性嵌套算法,简化为 19 层,核心是保留 “动态 r 值(3.72-3.75,随卫星距离调整)” 和 “伪随机数频段切换”,去除冗余的 “二次校验” 步骤。简化后,算法的运算量减少 67%,刚好适配模块的微型运算电路(仅为 “67 式” 运算能力的 1/7)。但简化过程中,团队担心抗破译率下降,李敏用苏军 “拉多加 - 6” 破译设备进行模拟测试:37 层嵌套时,苏军破译时长 37 小时;19 层嵌套时,破译时长仍达 31 小时,远超遥测数据的有效期(197 分钟)。“简化不是删减关键功能,是去掉‘锦上添花’的步骤,保留‘雪中送炭’的核心。” 李敏的笔记本里,记着 19 组不同嵌套层级的破译时长数据,每一组都用红笔标注 “是否达标”。

 结构设计:0.3 毫米外壳的 “强度与重量平衡”。模块外壳采用可伐合金(镍铁钴合金),厚度 0.3 毫米 —— 最初设计 0.19 毫米,测试时发现抗冲击性不足(微重力模拟中出现变形);改为 0.37 毫米,又导致重量超标(比要求重 0.07 克);最终确定 0.3 毫米,既满足强度要求(抗冲击加速度 19g),又控制重量在 7 克(含内部元器件共 19 克)。张工还在外壳侧面设计了 2 个 0.7 毫米的接口孔(用于电源与数据传输),孔位精准对准内部 pCB 板的接口,避免布线绕弯占用空间。“外壳不仅是保护,还要跟内部元器件配合,每一个孔的位置、每毫米的厚度,都要算清楚。” 张工的外壳设计图改了 19 版,才同时满足强度、重量、接口对准的要求。

 功耗优化:70mw 的 “极限控制”。团队通过 “降低元器件工作电流” 和 “优化电路拓扑” 实现低功耗:将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从 “67 式” 的 100mA 降至 37mA,电容的充放电频率从 19khz 降至 7khz;电路采用 “共射放大” 拓扑,比 “67 式” 的 “共集电极” 拓扑功耗降低 37%。测试显示,模块在加密状态下的功耗为 67mw,比 70mw 的上限低 3mw,完全满足要求。陈恒在功耗测试时,用毫伏表反复测量每一个元器件的电流:“多 1mA 功耗,卫星就少工作 1 天,我们必须做到极致。”

 1970 年 3 月 27 日,第 37 轮样品通过验收:体积 37 立方厘米(3.7x3x3.5 厘米),加密抗破译率 97%,-50c下正常工作,辐射后误码率 1x10??,功耗 67mw,重量 19 克 —— 所有指标均满足要求。当张工将样品交给总装团队时,他的手上布满了显微镜操作留下的压痕,却笑着说:“37 立方厘米,终于装满了该装的东西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四、集成测试:太空环境下的 “实战验证”

 1970 年 4 月,37 立方厘米的卫星加密模块被集成到 “东方红一号” 的通信系统中,进入最后的太空环境模拟测试阶段 —— 测试场景完全复刻卫星在轨条件(-50c至 40c循环、1x10?rad 辐射、微重力),验证模块在实际卫星系统中的兼容性、稳定性与加密功能,过程中暴露的 “链路匹配”“环境适应性” 问题,通过软硬件协同调整逐一解决,确保模块能在 370 公里外的太空稳定工作。

 低温 - 辐射联合测试:模拟地球阴影区环境。4 月 7 日,集成加密模块的通信系统进入太空环境模拟舱,经历 “-50c(19 小时,模拟地球阴影区)→1x10?rad 辐射(1 小时,模拟近地轨道辐射)→40c(19 小时,模拟日照区)” 的循环测试。测试数据显示:-50c时,模块通过内部加热片维持温度在 - 7c,加密算法正常运行,遥测数据加密延迟 0.17 秒(≤0.19 秒);辐射后,模块的误码率为 8x10??(≤1x10??),无数据丢失;40c高温下,模块外壳温度≤37c,元器件无过热现象。李敏在监控屏前守了 57 小时,每小时记录一次加密波形:“之前担心低温下算法会卡顿,现在看来,加热片和简化后的算法配合得很好,没出问题。”

 与卫星遥测系统的兼容性测试。4 月 12 日,模块与卫星遥测系统(含传感器、数据采集单元)联调,测试 “数据采集→加密→传输” 的全流程。遥测系统采集 “模拟温度 - 27c、电压 28v” 的数据,传递给加密模块,模块用 19 层嵌套算法加密后,通过 108 兆赫频段发送至地面站。测试结果:加密 - 解密同步误差≤0.07 秒,解密后的数据误差≤0.01%(温度误差 0.02c,电压误差 0.01v),与遥测系统的兼容性达 100%。张工在调试接口时发现,最初模块的数据流与遥测系统存在 “0.03 秒延迟”,通过调整接口时序,将延迟缩至 0.01 秒:“卫星系统是一个整体,模块不能只自己好用,还要跟其他系统配合好,差 0.01 秒都可能导致数据错位。”

 微重力下的结构与功能验证。4 月 17 日,在微重力模拟舱( parabolic flight)中,测试模块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与功能连续性。模拟卫星在轨的 370 公里高度,模块随模拟舱做抛物线运动(持续 19 秒微重力),期间发送 19 组加密数据。结果显示:模块内部元器件无松动(外壳与 pCB 板的固定螺钉无位移),加密功能正常,数据传输成功率 100%。周明远在测试后拆解模块检查:“之前担心微重力下电容会脱落,现在看,焊接和固定都没问题,硬件是可靠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