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875章 技术传承(第2页)

 

“跨技术关联” 的隐藏逻辑:从地面到太空的融合。第 12 本笔记(1977 年)记录:“‘东方红一号’的 37 赫兹微调,可借鉴到‘67 式’多站协同 —— 卫星能动态调频率,地面站也能按位置调”—— 这种 “地面 - 太空” 技术的关联,是笔记的 “暗藏逻辑”。新一代工程师在研发 “北斗短报文通信” 时,参考这个逻辑,将卫星的 “动态频率校准” 与地面的 “跳频抗干扰” 结合,实现 “天地一体” 通信,这成为 37 项突破中的第 7 项。“陈工早就想到地面和太空技术能通着用,我们只是把这个逻辑延续下去了。” 小张说。

 

这些核心逻辑,让 19 本笔记成为 “活的技术教材”—— 不是教新一代 “怎么做”,而是教 “为什么这么做”,这正是传承的本质。

 

三、新一代的解读:从 “看不懂” 到 “用得活” 的心理博弈

 

1990-1995 年,小张团队在研发 “90 式” 野战通信车、北斗前期试验设备时,对陈恒的 19 本笔记经历了 “看不懂→怀疑→尝试→验证→活用” 的心理过程 —— 一开始觉得笔记里的 “手工计算”“模拟电路” 落后于当时的数字技术,甚至有工程师提出 “笔记已经过时”;但当遇到实战难题无法解决时,被迫翻阅笔记,才发现里面的 “实战逻辑” 仍能指导新设备研发,这个过程充满了 “传统与现代” 的碰撞,也让传承真正落地。

 

“看不懂” 的初期:数字时代对模拟技术的隔阂。1990 年,小张团队刚接触笔记时,对第 3 本里 “用算盘计算跳频 r 值” 的记录感到困惑:“现在都用计算机算,陈工当年怎么用算盘算准 3.711?” 对第 6 本里 “手工筛选晶体管” 的流程(3 轮测试、19 项指标),年轻工程师小李甚至觉得 “效率太低,现在都自动化筛选了”。小张也一度认为,笔记里的技术(如 150 兆赫跳频、锗晶体管)已被更先进的数字通信、硅晶体管取代,没必要花时间研究。“那时候觉得,我们要做的是‘新设备’,不是‘复刻老设备’,笔记可能只是‘历史资料’。” 小张后来回忆,当时他把笔记放在资料室的角落,3 个月没碰。

 

“遇难题” 的转折:实战问题倒逼回归笔记。1991 年,“90 式” 通信车研发遇到两个难题:一是在 - 40c高原环境下,数字电路抗干扰率仅 87%(要求≥97%);二是丛林潮湿环境下,设备电源模块故障率达 19%。团队尝试了多种数字抗干扰算法、新型防潮材料,都没解决。这时,李敏提醒小张:“去翻翻陈恒的笔记,看看‘67 式’当年怎么扛住 - 37c和南方潮湿的。” 小张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第 3 本(珍宝岛)和第 5 本(南方军区),看到 “晶体管裹羊毛毡保温”“引脚镀金 + 硅胶干燥剂” 的记录,心里犯嘀咕:“老办法能解决数字设备的问题?”

 

“尝试与验证” 的突破:老逻辑适配新技术。小张团队决定按笔记思路改进:针对低温抗干扰,在数字电路的核心芯片外裹 0.19 毫米厚的新型保温棉(借鉴羊毛毡思路,重量更轻);针对潮湿问题,在电源模块引脚用镀金工艺,同时加装可自动吸水的分子筛(比硅胶干燥剂更耐用)。1991 年 10 月,在西藏高原测试时,设备抗干扰率提升至 97.3%;1992 年 3 月,在云南丛林测试,电源故障率降至 2.7%—— 两个难题都解决了。小李拿着测试数据,再看笔记里 “保温要贴近核心部件”“防潮要同时防氧化和吸水” 的批注,突然明白:“笔记里的不是‘老技术’,是‘解决问题的逻辑’,这个逻辑不管是模拟还是数字设备,都管用。”

 

“活用” 的深化:从 “照搬” 到 “迭代”。1993 年,团队研发北斗前期试验设备的 “多站协同定位” 时,遇到 “不同地面站时钟同步误差” 问题(达 0.1 秒,要求≤0.01 秒)。小张翻阅第 13 本(导航构想),看到陈恒写的 “19 个地面站均用 1962 年基准时钟校准,站间互校误差≤0.007 秒”,于是提出 “用北斗卫星提供基准时钟,地面站间实时互校” 的方案 —— 将笔记里的 “地面基准” 升级为 “天地基准”,最终同步误差缩至 0.005 秒,这成为 37 项突破中的第 12 项。“不是把笔记里的技术‘照抄’,而是把‘基准 + 互校’的逻辑,用在新的设备上,这才是陈工希望的‘活用’。” 小张在突破报告里写道。

 

这个过程中,团队的心理从 “轻视传统” 变为 “敬畏传承”,也让陈恒的笔记从 “静态档案” 变成 “动态指导”—— 传承不再是 “被动接受”,而是 “主动转化”。

 

四、37 项突破:笔记逻辑的当代延伸与技术迭代

 

1990-1995 年,小张团队基于陈恒 19 本笔记的核心逻辑,结合当时的数字技术、半导体材料进步,完成 37 项技术突破 —— 每项突破都能在笔记中找到 “源头”,但又不是简单复制,而是通过 “老逻辑 + 新技术” 实现迭代,覆盖 “抗干扰、微型化、多模通信、天地协同” 四大领域,这些突破不仅应用于 “90 式” 通信车、北斗前期设备,更成为后续军用通信、航天技术的基础。

 

抗干扰技术突破(7 项):从 “固定跳频” 到 “智能跳频”。笔记第 3 本(珍宝岛)记载 “动态调整 r 值应对干扰”,小张团队在此基础上,研发 “智能跳频算法”(37 项突破第 1 项):通过数字信号处理,实时分析干扰强度(如苏军新型干扰机的 175 兆赫频段干扰),自动调整跳频 r 值(3.71-3.73)、跳频间隔(17-21 毫秒随机),抗干扰率从 “67 式” 的 97% 提升至 99.7%。1994 年,在边境演习中,该算法成功抵御敌方的 “全频段扫描干扰”,通信中断率从 19% 降至 0.3%。“陈工当年靠手动调整 r 值,我们用数字技术让调整更实时、更精准,但核心逻辑还是‘跟着干扰变’。” 小张说,这项突破的技术报告里,引用了笔记第 3 本第 19 页的干扰记录作为依据。

 

元器件与材料突破(10 项):从 “锗晶体管” 到 “高效半导体”。笔记第 6 本(晶体管量产)记录 “双扩散法提升锗晶体管稳定性”,团队借鉴这个工艺逻辑,研发 “硅基异质结晶体管”(37 项突破第 8 项):通过类似 “双扩散” 的多层掺杂工艺,将晶体管开关速度提升 19 倍,功耗降低 67%,适用于北斗的高频信号处理。1995 年,该晶体管应用于北斗试验卫星的星地通信模块,频率稳定度达 1x10?11/ 天(远超 “东方红一号” 的 1x10??/ 天)。负责材料研发的小王说:“陈工当年解决的是‘锗管能用’的问题,我们解决的是‘硅管好用’的问题,但‘优化 pn 结稳定性’的思路,完全来自笔记里的双扩散法。”

 

电源与环境适应突破(8 项):从 “被动防护” 到 “主动适应”。笔记第 5 本(南方军区)的 “硅胶干燥剂防潮”、第 3 本的 “羊毛毡保温”,启发团队研发 “智能环境适应系统”(37 项突破第 15 项):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(-40c至 50c)、湿度(10%-90%),自动启动加热片、分子筛除湿、气压调节功能,设备在高原、丛林、海上的无故障工作时间从 “67 式” 的 370 小时延长至 1900 小时。1993 年,该系统在南海岛礁测试中,设备连续工作 19 天无故障,解决了 “67 式” 当年在海岛潮湿环境下的频繁死机问题。“陈工当年是‘哪里出问题补哪里’,我们是‘提前预判问题、主动应对’,但‘环境适配要优先’的逻辑,和笔记里的一样。” 小张团队的电源工程师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