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8章 “1962 为根,星火燎原”(第2页)
实战反馈的技术优化:“星火” 的迭代。1969 年战后,团队根据前线反馈优化 “67 式”:针对 - 37c低温导致的晶体管 β 值下降,借鉴 1962 年山洞里的 “双层保温” 思路,在晶体管外壳裹 0.19 毫米羊毛毡;针对潮湿导致的引脚氧化,采用镀金工艺(接触电阻从 0.37Ω 降至 0.07Ω)。老钟在优化时说:“1962 年我们解决‘有没有’的问题,现在解决‘好不好用’的问题,都是在‘根’上发芽。” 1969 年底,优化后的 “67 式” 列装东北军区,故障率从 19% 降至 3%,为后续量产奠定基础。
这一阶段,“67 式” 从技术构想变为实战利器,1962 年的 “根” 提供了关键的频率基准支撑,而实战则让 “星火” 拥有了 “抗风抗雨” 的韧性 —— 陈恒后来在博物馆看到这台珍宝岛实战样机时,总说:“这台机器上的每一个改进,都能在 1962 年的山洞里找到源头。”
三、1970-1976 年:“燎原” 之势 ——“67 式” 量产与技术辐射
1970 年 “67 式” 量产启动至 1976 年博物馆筹建,是 “星火燎原” 的关键阶段 ——1962 台 “67 式” 设备列装全军 19 个军区,形成 “边境 - 南方 - 内陆” 的通信网络;同时,“67 式” 的频率校准、抗干扰算法等技术,反哺卫星加密(如 “东方红一号” 的 37 赫兹微调)与导航密码构想,实现 “从地面通信到航天技术” 的辐射。陈恒在这一阶段的核心思考,是如何让 “67 式” 的 “星火” 扩散为更多领域的技术支撑,形成 “燎原” 之势。
1962 台量产:“燎原” 的硬件基础。1970 年 3 月,“67 式” 量产在 19 家工厂启动,核心难题仍是 “晶体管产能”—— 南京电子管厂初期晶体管合格率仅 37%,无法满足每台设备 19 只的需求。老钟团队借鉴 1962 年基准时钟的 “提纯工艺”,将锗材料纯度从 99.9% 提升至 99.999%,合格率在 1970 年底达 97%。王工(量产统筹)每天协调 19 家工厂的产能,确保每月交付 370 台设备:“1962 年我们造一台基准钟都难,现在每月造 370 台‘67 式’,这就是‘燎原’—— 从一个点,到一张网。” 1976 年 8 月,1962 台 “67 式” 全部列装,《“67 式” 量产总结报告》(编号 “67 - 量 - 7601”)显示:全军通信抗干扰率从 37% 提升至 97%,边境冲突中通信中断率从 37% 降至 3%,“67 式” 的 “星火” 已覆盖全军。
技术反哺卫星加密:“燎原” 的跨领域延伸。1970 年 “东方红一号” 研发时,团队将 “67 式” 的跳频抗干扰技术,应用于卫星星地通信 —— 采用 “动态频率微调”(借鉴 “67 式” 的频率校准逻辑),应对太空多普勒频移;将 “67 式” 的参数关联加密,升级为卫星 37 组遥测参数的 19 层嵌套加密。李敏在卫星算法设计时说:“‘67 式’在地面能抗干扰,卫星在太空也能,核心逻辑都是 1962 年定下的‘频率准、加密严’。” 1970 年 4 月,“东方红一号” 在轨传输的加密信号,外国监测站仅获 “杂音”,解密成功率 100%—— 这是 “67 式” 技术向航天领域 “燎原” 的首次突破。
导航密码构想:“燎原” 的未来铺垫。1972 年,陈恒团队基于 “67 式” 的多站协同与卫星的频率同步,提出 “北斗雏形” 导航密码构想 —— 将 “67 式” 的 150 兆赫跳频频段与卫星的 108 兆赫载波结合,构建 “多站协同定位” 体系。小张(当时年轻工程师)在构想设计时,参考 1962 年基准时钟的 “时间同步” 逻辑,提出 “地面站时钟与卫星校准” 的方案:“1962 年的钟是‘根’,‘67 式’是‘干’,导航构想就是‘枝’,只有根扎得深,枝才能长得远。” 1976 年,导航构想的技术框架完成,为后续北斗研发埋下伏笔 —— 这是 “67 式” 技术向导航领域 “燎原” 的关键一步。
1976 年博物馆筹建时,陈恒看着收集来的 1962 年基准时钟零件、1967 年 “67 式” 样机、1970 年卫星加密模块,突然意识到:“1962 年的‘根’,已经长出了‘67 式’的‘干’,航天、导航的‘枝’,这就是‘燎原’—— 不是只烧一片地,是烧遍更多领域。”
四、1976 年题字:“1962 为根,星火燎原” 的深意与心理博弈
1976 年 9 月 27 日博物馆题字当天,陈恒的每一个字都不是随意书写 —— 他站在展厅里,看着展台上按时间线排列的展品,从 1962 年的算盘到 1976 年的列装分布图,心理经历了 “回忆艰苦→感慨突破→期盼传承” 的变化。这八个字的深意,藏在 “根的坚守”“星火的韧性”“燎原的格局” 里,更藏着他对技术传承的焦虑与希望,是对十四年技术历程的总结,也是对未来的嘱托。
题字前的 “展品对话”:唤醒记忆里的 “根” 与 “星火”。陈恒首先走到 1962 年的展台前,拿起那枚铷泡残片 —— 上面还留着 1962 年手工打磨的痕迹,突然想起当年老钟说的 “频率准了,后面的路才好走”;接着走到 1969 年珍宝岛实战展台,翻开通信日志,里面 “战士反馈:无通信中断” 的字迹,让他想起在战壕里调整跳频参数的夜晚;最后走到 1976 年列装分布图前,看着 19 个军区的红色标记,心里涌起一阵踏实。“该写了。” 陈恒对老钟说,语气里有感慨,也有坚定 —— 他知道,这八个字要把这些记忆里的 “根” 与 “星火” 都装进去。
“1962 为根” 的心理:对 “源头” 的敬畏。提笔写 “1962 为根” 时,陈恒的手微微颤抖 —— 他想起 1962 年山洞里的煤油灯,想起团队用体温裹铷原子炉的夜晚,想起算盘上反复计算的频率数据。“要是当年那台基准钟没做出来,‘67 式’的频率就准不了,卫星加密也没基础,现在的一切都没了。” 陈恒后来回忆,“根” 字他写了两遍,第一遍觉得笔锋太轻,体现不出 1962 年的厚重,重写时加了力,墨汁在宣纸上晕开,像极了当年山洞里蔓延的煤烟。老钟在旁边说:“‘根’字要重,因为 1962 年的苦,是真的苦;‘根’字要稳,因为 1962 年的技术,是真的稳。”
“星火燎原” 的心理:对 “传承” 的期盼。写 “星火燎原” 时,陈恒的笔锋变得流畅 ——“星火” 二字对应 “67 式” 从研发到实战的突破,“燎原” 二字对应量产与跨领域辐射。他抬头看着展厅里的年轻技术员,突然想起 1962 年自己刚加入团队时的样子:“我们这代人把‘根’扎下了,把‘星火’点燃了,后面的人要让它‘燎原’,不能断。” 当时有年轻技术员问:“陈工,以后技术先进了,1962 年的经验还管用吗?” 陈恒放下笔,指着展台上的算盘说:“算盘算的是频率,现在计算机算的也是频率,逻辑没变;1962 年怕失败,现在搞研发也怕失败,初心没变 —— 这些就是‘根’,不管技术多先进,都不能丢。” 这番话,藏在 “燎原” 二字的笔锋里,是对年轻一代的嘱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