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82章 机械密码指标论证(第2页)
齿轮的“机械稳定性测试”。老金(沈阳精密仪器厂)团队对19档齿轮进行疲劳测试:1连续转动:齿轮以每分钟19圈的速度连续转动72小时,模拟长期使用场景,测试后齿轮磨损量0.01毫米(远低于0.07毫米的报废标准);2咬合精度:6组齿轮联动时,档位对齐误差≤0.01毫米,无卡顿现象;3材质强度:齿轮采用黄铜材质(含铜70%、锌30%),经19公斤压力测试(模拟撬棍撬击),无变形、无断裂。老金拿着测试后的齿轮样品说:“19档的设计没影响齿轮强度,反而因档位细分,咬合更精准,长期使用稳定性没问题。”老周补充:“黄铜材质还能防锈,纽约潮湿环境下也能用。”
验证后的“心理踏实”。老周将三种测试数据整理成表:抗破解时间73.7小时、操作时间17秒、疲劳测试磨损0.01毫米,所有指标均达标。他在笔记本上写:“组合数的争议解决了,数据不会说谎,组既能防住美方破解,又能让外交人员用好,这就是我们要的平衡。”小李看着表格,也忍不住说:“之前担心19档不好用,现在看测试数据,确实比5档更优,还安全。”实验室里的气氛变得轻松,大家都明白,机械密码的第一个核心指标,终于落地了。
三、防撬结构设计:双层锁芯与“错转3次锁死”的“机械防御”(1971年2月5日14时-15时30分)
下午14时,论证会聚焦防撬结构设计——老金(沈阳精密仪器厂)带来1968年款瑞士军用密码锁样品(sigA70型),其“双层锁芯”结构能有效抵御暴力撬击;老周团队在此基础上,加入“错转3次锁死”机制,形成“双层防御”:第一层是双层锁芯的物理防撬,第二层是错转锁死的主动防御。设计过程中,团队拆解瑞士锁、测试锁芯材质、验证锁死机制,每一步都带着“超越原型、适配外交场景”的目标,老周与老金的协作与小分歧,让防撬结构更趋完善。
瑞士军用锁的“拆解与借鉴”。老金将瑞士锁固定在工作台上,用精密螺丝刀拆解:“这款锁的核心是双层锁芯,外层锁芯负责档位调节,内层锁芯负责联动解锁,两层锁芯之间有‘错位齿’,撬棍插入后只能转动外层,无法带动内层。”老周凑近观察,发现内层锁芯有19个微小的“联动销”,只有外层锁芯档位完全正确时,联动销才会对齐,内层才能转动。“我们可以借鉴这个结构,但要改进——瑞士锁的外层锁芯是钢质,太重(0.37公斤),我们改用铝镁合金,减重至0.19公斤。”老周提出改进建议,老金点头同意:“重量是关键,外交密码箱不能太重,铝镁合金的强度也够,19公斤撬力下不会变形。”
双层锁芯的“国产化设计”。老周团队按“轻量化、强防撬”原则,设计国产化双层锁芯:1外层锁芯:0.19公斤铝镁合金材质,设6组19档调节齿轮,边缘加“防撬折边”(0.7毫米厚),撬棍插入后无法着力;2内层锁芯:0.1公斤黄铜材质,设19个联动销,与外层齿轮的“定位槽”精准匹配,只有6组齿轮档位全对,联动销才能完全插入定位槽,内层锁芯才能转动;3联动逻辑:外层转动时,通过“齿轮咬合”带动联动销,错误档位会导致联动销“卡滞”,无法触发内层解锁。老金团队制作出首版样品,用美方常用的19英寸撬棍测试:撬击37分钟后,外层锁芯仅轻微变形,内层锁芯完好,无解锁迹象。“防撬效果比瑞士锁还好,重量还轻了0.08公斤。”老金兴奋地说。
“错转3次锁死”机制的研发。老周在双层锁芯基础上,加入“机械记忆”组件:1记忆齿轮:在内外层锁芯之间增设1组“记忆齿轮”,每错转1次,记忆齿轮转动1齿,累计3次后,记忆齿轮触发“锁死销”;2锁死逻辑:锁死销弹出后,插入外层锁芯的“锁死孔”,外层无法再转动,需用专用应急钥匙(双人密钥控制)才能复位记忆齿轮,拔出锁死销;3复位流程:应急钥匙插入后,需顺时针转动19度,同时输入正确密码,记忆齿轮才能回位,锁死解除。团队测试时,故意错转3次,外层锁芯立即锁死,用应急钥匙复位耗时19分钟(符合“争取销毁密钥时间”的需求)。“这个机制能给外交人员争取时间,就算美方开始撬锁,我们也能及时销毁秘密。”老周说。
设计中的“小分歧与妥协”。老金曾建议“错转2次就锁死”,认为更安全,但老周反对:“外交人员可能因紧张错转,2次太容易误触发,3次既能防破解,又能减少误操作。”两人用19名外交人员做误触测试:错转2次的误触率19%,错转3次的误触率3%,最终老金认可3次的设计。“做技术不能只讲安全,还要考虑实际使用,老周说得对。”老金笑着说,这种“基于数据的妥协”,让防撬结构既安全又实用。
四、低温适配预判:37号低温润滑脂的“筛选与验证”(1971年2月5日15时30分-17时)
纽约冬季-17c的低温环境,是机械密码必须应对的挑战——齿轮润滑油在低温下易凝固,导致转动卡顿,甚至无法解锁。老吴(材料专家,来自上海合成材料研究所)团队提前预判这一问题,测试了5种军用低温润滑脂(35号、37号、39号、41号、43号),最终选定37号低温润滑脂,确保齿轮在-17c下仍能顺畅转动。测试过程中,团队经历“多次失败→数据分析→精准筛选”的过程,老吴的心理从“担忧”转为“笃定”,为机械密码的低温适配打下基础。
低温环境的“风险预判”。老吴在论证会上展示纽约近10年冬季气候数据:“1月-2月纽约平均气温-17c,最低达-27c,齿轮润滑油若在-17c凝固,密码箱无法解锁,影响通信。”他拿出“67式”模块的低温故障记录:1970年东北边境-17c环境下,未用低温润滑脂的齿轮转动阻力增加67%,导致设备无法启动。“我们必须选一款能在-30c至0c保持合适黏度的润滑脂,黏度太高齿轮转不动,太低则润滑不足,加速磨损。”老吴的分析让参会人员意识到,低温适配不是“锦上添花”,而是“必须达标”的硬指标。
5种润滑脂的“低温测试”。实验室的恒温箱被调至-17c,老吴团队将5种润滑脂分别涂抹在19组齿轮样品上,测试19项指标(黏度、润滑效果、凝固时间等):135号润滑脂:-17c下19分钟凝固,齿轮完全无法转动,直接淘汰;237号润滑脂:-17c下黏度370pa?s(符合“190-400pa?s”的标准),齿轮转动阻力增加19%,无卡顿;339号润滑脂:-17c下黏度470pa?s,超过标准上限,齿轮转动阻力增加37%,操作费力;441号、43号润滑脂:黏度虽达标,但低温下易挥发,72小时后润滑效果下降67%,无法长期使用。老吴指着37号润滑脂的测试数据:“只有37号能同时满足‘不凝固、黏度合适、长期润滑’三个需求,是最优选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