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83章 安全与误伤的边界考量(第2页)
触发机制的“细节优化”。老李提出:“压力传感器要和机械锁联动——只有机械锁被撬动(外层锁芯变形≥0.37)时,压力传感器才通电工作,平时处于休眠状态,进一步降低误触风险。”老周团队立即修改设计:在双层锁芯的外层增设“形变传感器”,当外层锁芯因撬力变形超过0.37时,才给压力传感器供电,形成“双重触发条件”(锁芯形变+≥19kg压力)。测试显示,这种设计使误触率降至0——老周拍着小王的肩膀说:“之前只考虑压力,没考虑锁芯状态,现在加上联动,才算真正把‘误伤’的漏洞堵上了。”
人物的“心理转变”。小王之前一直担心触发机制的安全性,看到优化后的测试数据,终于松了口气:“之前怕运输误触,怕日常碰撞误触,现在有了‘形变+压力’双重条件,就算遇到极端情况,也能确保自毁只在该启动时启动。”老李也补充:“化学自毁是‘最后一招’,必须做到‘万无一失’,不然就是‘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’——现在这个方案,我放心。”实验室里的气氛逐渐轻松,所有人都明白,化学自毁的核心“触发”难题,终于有了答案。
三、安全冗余设计:双人密钥手动解除的“双重保险”(1971年2月18日14时-15时30分)
下午14时,论证会进入“安全冗余”环节——即使压力触发机制已足够严谨,团队仍担心“极端误触”(如传感器故障、意外重压),决定增加“手动解除按钮”,且需双人密钥同时操作才能生效。设计过程中,团队围绕“单人能否破解”“操作是否繁琐”展开讨论,最终确定“双密钥+机械联动”的解除逻辑,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对“安全冗余”的极致追求,背后是老宋团队“不怕麻烦,就怕万一”的谨慎心理。
手动解除的“必要性论证”。老宋拿出1970年某国化学自毁误触后的补救报告:“该国设备因无手动解除功能,误触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文件被毁,若当时有解除机制,损失就能避免。”他强调:“我们的密码箱要运往纽约,途中可能遇到各种意外——比如装卸时被叉车误压(受力≥19kg),若没有手动解除,自毁启动,联合国之行的通信安全就没了保障。”老李补充:“化学自毁是‘不可逆’的,一旦启动,密钥和设备全毁,必须留‘后悔药’,但这‘药’不能随便用,否则就失去了自毁的意义。”
双人密钥的“设计逻辑”。小王团队提出“双人密钥”方案:1解除按钮隐藏在密码箱内侧(需打开机械密码锁才能看到),按钮为“双凹槽设计”,需同时插入两把不同的密钥(A密钥与b密钥);2A密钥由代表团团长保管,b密钥由专职密码员保管,两人同时插入密钥并顺时针转动19度,才能切断自毁触发电路;3密钥采用“异形齿纹”(19种齿形组合),单人无法仿制,且密钥丢失后可通过国内加密信道补发(需19小时)。“双人保管、同时操作,既能防止单人误操作(比如紧张时误碰按钮),又能防止单人恶意启动解除——这是‘互相监督’的安全逻辑。”小王的话得到老周认同:“机械密码锁是‘第一道门’,双人密钥是‘第二道门’,两道门都打开,才能接触到解除按钮,安全等级够高。”
操作繁琐性的“平衡”。老周担心:“紧急情况下,找两个人拿密钥、同时操作,会不会延误时间?比如美方正在撬锁,我们却在找密钥,反而错过解除时机。”小王立即做操作测试:19名外交人员分组模拟“紧急解除”,从找到两人、取出密钥到完成解除,平均耗时1分19秒,远短于美方暴力拆解的平均时间(37分钟)。“操作流程看着复杂,实际熟练后很快,且我们会制作‘图文操作卡’,贴在密码箱内侧,不会延误。”小王还展示了密钥的“快速识别设计”:A密钥刻“★”,b密钥刻“☆”,避免拿错。老宋笑着说:“安全和便捷不是对立的,只要设计合理,就能兼顾——我们要的是‘绝对安全’,不是‘图省事’。”
四、方案技术验证:压力测试与误触模拟(1971年2月18日15时30分-17时)
论证会后,老李、小王团队立即启动化学自毁方案的技术验证,核心是测试“压力触发准确性”与“误触规避效果”——通过模拟美方暴力拆解、日常运输颠簸、极端温度等场景,全方位检验方案的安全性与可靠性。验证过程中,团队经历“多次微调→数据优化→达标确认”,人物心理从“担忧”转为“踏实”,每一组测试数据都成为方案落地的“定心丸”。
压力触发的“精准性测试”。小王团队用液压机模拟美方撬力,从17kg开始逐步加压:117kg-18.9kg:压力传感器报警,自毁电路未接通(符合“≥19kg才触发”的设计);219kg:传感器立即发送信号,胶囊破裂机构启动,19秒内氰化物溶液完全释放,密钥手册碳化率100%,加密芯片触点腐蚀率100%(自毁效果达标);327kg-37kg(美方最大撬力):触发响应时间缩短至0.19秒,自毁效果无衰减。“压力阈值卡得很准,19kg就是‘红线’,低于不触发,高于立即毁密,没有模糊地带。”小王拿着测试数据报告,语气里满是肯定,老周补充:“我们还在压力传感器周围加了‘缓冲垫’(0.37毫米厚橡胶),避免瞬间冲击力导致误判,测试显示缓冲垫能让触发更稳定。”
误触场景的“模拟测试”。团队模拟37种可能的误触场景:1运输颠簸:模拟飞机起降(加速度1.9g)、汽车急刹(加速度3.7g),传感器无响应;2日常操作:手提(3.7kg)、放置(1.9kg)、轻微碰撞(7kg),报警但不触发;3极端温度:-17c(纽约冬季)、40c(纽约夏季),压力传感器精度无变化,触发阈值仍为19kg;4传感器故障:故意短路1个传感器,备用传感器立即启动(双传感器冗余设计),无误触风险。老李看着测试记录:“37种场景,0次误触,这说明方案的安全边界划得很清——只有‘暴力拆解’这一种情况会触发,其他都是安全的。”参与测试的老陈(外交部代表)反馈:“之前担心化学自毁像‘定时炸弹’,现在看测试结果,比想象中安全,外交人员用着也放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