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884章 技术指标终稿

卷首语

1971年2月28日8时37分,北京国防科工委主楼的会议室里,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上投下条状光影,光影里摊着一份近30页的《密码箱技术指标草案》,每页边缘都贴着红色批注贴,“重量超标0.3kg”“湿度测试时长不足”的字迹格外醒目。

老宋(项目协调人)坐在桌首,手里攥着一把游标卡尺——这是昨天老周团队刚送来的“轻量化齿轮样品”,重量比之前轻了0.07kg;旁边的老李正核对化学自毁响应时间的测试记录,“0.17秒”的数字被他用红笔圈出;小王抱着一摞环境测试报告,额角还沾着点哈尔滨低温实验室的霜花;老陈(外交部代表)则翻着纽约气候数据,时不时在“-20c”“95%湿度”的数字下画横线。

“今天要把37项参数钉死,每一个数字都要经得起测试、扛得住纽约的环境、满足外交的需求。”老宋的手指敲了敲草案封面,“签了字,就是给联合国之行的通信安全立了‘军令状’,不能有半点含糊。”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重,所有人都明白,这份终稿的每一个参数,都是国家秘密的“安全刻度”。

一、核心指标的最终博弈:重量与性能的“精准平衡”(1971年2月28日9时-10时30分)

1971年2月28日9时,技术指标论证会首个议题聚焦“核心指标”——此前机械、化学、加密模块的分项测试已完成,但整合后仍有两个关键矛盾:一是整机重量达4.0kg(超3.7kg的目标),二是通信加密速率仅180字符\/分钟(未达190字符\/分钟)。老周、小王、加密团队的争论,本质是“减重是否牺牲性能”“提速率是否增加复杂度”的博弈,背后是老宋团队“既要达标、又不妥协”的心理,最终通过部件优化与算法微调,实现双重达标。

整机重量的“最后攻坚”。老周首先摊开重量构成表:“当前重量4.0kg,其中机械锁芯0.3kg、化学自毁装置0.27kg、加密模块1.9kg、箱体1.1kg、其他0.43kg——超标的0.3kg主要在箱体和加密模块。”他拿出新研发的“铝镁合金箱体样品”:“之前箱体用1.2钢板,现在换成0.9铝镁合金,重量从1.1kg减至0.87kg,且通过19kg撬力测试,强度没降;加密模块的散热片改用陶瓷材质,重量从0.3kg减至0.19kg。”小王补充:“压力传感器也做了小型化,从0.1kg减至0.07kg,响应精度还提升了——现在整机重量3.67kg,比3.7kg的目标还轻0.03kg。”

老陈立即提出质疑:“减重会不会影响使用寿命?纽约要驻留37天,每天开关密码箱至少3次,轻量化部件会不会提前磨损?”老周当场展示“疲劳测试数据”:轻量化齿轮连续转动1900次(模拟37天使用),磨损量仅0.007,远低于0.07的报废标准;铝镁合金箱体经过1.9米跌落测试19次,仅边角有轻微划痕,内部部件完好。“减重是靠材料升级和结构优化,不是偷工减料,性能反而更好。”老周的话让老陈点头,重量指标终于敲定。

通信加密速率的“算法微调”。加密团队的老吴(延续前序人物)面露难色:“当前速率180字符\/分钟,主要是动态跳频时的‘频率切换延迟’——每跳一次频,需0.07秒同步,拖慢了整体速率。”老宋追问:“能不能优化同步逻辑?外交人员传输紧急指令时,差10字符\/分钟可能延误事。”老吴团队当场演示优化方案:“把19组预设频率按‘轨道高度排序’,切换时优先选择相邻频率,同步延迟从0.07秒缩至0.037秒,速率提升至192字符\/分钟,达标还留了冗余。”老陈测试后反馈:“操作没复杂,传输一份190字符的指令,比之前快了近10秒,能满足紧急需求。”

化学自毁响应时间的“确认”。老李拿出高速摄像机记录的测试视频:“压力触发后,胶囊破裂机构的响应时间是0.17秒,比0.19秒的指标快0.02秒,且连续测试19次,误差≤0.01秒,稳定性没问题。”他还补充:“就算在-20c低温下,响应时间也仅0.18秒,仍在指标内——化学自毁的‘快’和‘稳’都达标了。”老宋看着视频里“胶囊瞬间破裂”的画面,心里踏实不少:“核心指标就按这个定,一个都不能降。”

二、环境适配要求的实测验证:极端场景下的“性能底线”(1971年2月28日10时30分-12时)

核心指标敲定后,论证会转向“环境适配”——纽约的低温、高湿、意外跌落,是密码箱必须扛住的“实战场景”。小王、老吴、老周团队分别汇报-20c至40c温度、95%湿度、1.9米跌落的测试结果,每一组数据都来自“实地模拟”,过程中经历“故障修复→二次测试→达标确认”,人物心理从“担忧不达标”转为“确信能应对”,为环境指标的最终确定提供铁证。

-20c低温的“极限测试”。小王汇报哈尔滨低温实验室的测试结果:“密码箱在-20c恒温箱中静置72小时后,1机械锁:37号润滑脂黏度升至400pa?s(仍在标准范围内),齿轮转动阻力增加27%,但操作仍顺畅,解锁时间≤19秒;2化学自毁:胶囊无破裂,触发响应时间0.18秒;3加密模块:工作电流从190A升至270A,续航从19小时缩至17小时,仍能覆盖单日需求。”他还展示了“低温启动测试”:从-20c直接移至25c室内,设备无凝露(箱体内部有加热片),启动成功率100%。“纽约最低温也就-20c,我们的测试比实际场景更严苛,能扛住。”小王的话让老陈放心,他最担心的就是低温下设备“冻住用不了”。

95%高湿的“稳定性验证”。老吴(材料专家)带来广州湿热实验室的报告:“密码箱在95%湿度、40c环境下静置72小时,1箱体:铝镁合金无腐蚀(表面做了镀铬处理);2电路板:涂了0.37厚的防水胶,无短路现象;3机械锁:齿轮无锈蚀,转动阻力无变化;4化学自毁:胶囊密封完好,无泄漏。”他还做了“湿度循环测试”:从95%湿度骤降至37%,再升至95%,反复19次,设备性能无衰减。“纽约夏季湿度常达90%以上,我们按95%测试,留了5%的冗余——就算遇到梅雨天气,设备也能用。”老吴的测试数据,打消了所有人对“潮湿损坏设备”的顾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