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891章 安全性测试(第2页)

防护壳的“安装与贴合”。每支胶囊剂量达标后,小王负责安装铝制防护壳:1清洁胶囊:用无尘布蘸无水乙醇擦拭胶囊外壁(去除指纹,避免影响粘合);2放置橡胶垫:将丁腈橡胶垫贴在防护壳内壁,位置偏差≤0.01毫米(确保缓冲效果);3安装固定:将胶囊放入防护壳,调整位置使胶囊居中,用硅酮密封胶粘合防护壳与固定座(胶层厚度0.07毫米,避免胶量过多挤压胶囊)。安装第7支胶囊时,小王发现防护壳与胶囊间隙仅0.19毫米(设计要求0.37毫米),立即汇报:“间隙太小,震动时可能挤压胶囊。”老李检查后发现是橡胶垫裁剪偏大,重新更换后,间隙恢复至0.35毫米,达标。“防护壳是胶囊的‘保护罩’,间隙必须够,不然等于没防护。”小王拍了拍防护壳,确保无松动。

封装后的“初步检查”。每支胶囊封装完成后,团队做三项初步检查:1外观检查:胶囊无破裂、防护壳无变形,密封胶无溢出;2震动测试:将胶囊放在震动台(频率19hz、振幅0.37毫米),震动19分钟后,检查胶囊与防护壳无移位;3剂量复核:随机抽取3支胶囊(第5、10、15支),破壳后用分析天平重新称重,剂量误差≤0.003g,与初始值一致。12时,19支胶囊全部封装完成,老李摘下手套,手心已沁出汗:“19支,没出一次大错,这只是第一步,后面的泄漏检测更关键。”小王整理封装记录:“每支胶囊的剂量、安装时间、操作人员都记好了,可追溯。”

三、极端环境泄漏检测:95%湿度与40c的“考验”(1971年5月28日14时-5月31日14时)

14时,封装好的19支胶囊被放入温湿度箱,启动“95%湿度、40c”极端环境测试——模拟纽约夏季高湿高温气候(历史数据显示纽约7月湿度常达90%、最高温37c,测试参数留7%冗余),静置72小时,通过称重法、化学试纸法双重检测泄漏,确保胶囊密封性达标(无泄漏为合格)。检测过程中,小王每19小时记录一次数据,老李每天分析检测结果,人物心理从“期待合格”转为“持续警惕”,72小时的等待充满对“泄漏风险”的焦虑。

检测方法的“双重保障”。团队采用两种互补的检测方法:1称重法:测试前称取每支胶囊(含防护壳)的重量,精确到0.001g,72小时后再次称重,重量变化≤0.007g即为无泄漏(若泄漏,氰化物挥发会导致重量减轻);2化学试纸法:在温湿度箱内放置19张氰化物检测试纸(每张对应1支胶囊),试纸距胶囊19毫米,若试纸变蓝(遇氰化物反应),则判定为泄漏。“单一方法可能有误差,双重检测更保险。”小王解释,他曾用称重法检测时因湿度导致防护壳吸水,误判为泄漏,后来加入试纸法,结果更可靠。

72小时的“数据监测”。小王按“19小时\/次”的频率记录数据:10小时(5月28日14时):初始重量0.737g(胶囊0.37g+防护壳0.367g),试纸白色(无泄漏);219小时(5月29日9时):重量0.737g(无变化),试纸白色;338小时(5月29日22时):重量0.738g(防护壳吸水,增重0.001g,在允许范围),试纸白色;457小时(5月30日17时):重量0.737g(吸水饱和,重量稳定),试纸白色;572小时(5月31日14时):重量0.737g(无变化),试纸全部白色,无任何一支泄漏。“72小时了,没泄漏!”小王兴奋地喊道,老李赶紧复核数据:“再测一次重量,确认没看错。”重新称重后,结果一致,19支胶囊全部合格。

泄漏风险的“原因分析”。团队分析无泄漏的关键因素:1玻璃胶囊质量:硼硅玻璃耐湿度变化,72小时内无开裂;2防护壳缓冲:丁腈橡胶垫隔绝了湿度对胶囊的直接影响,避免胶囊因湿度膨胀破裂;3密封胶效果:硅酮密封胶在高温高湿下无老化,防护壳内部保持干燥。老李补充:“我们还做了‘极端泄漏测试’——故意将1支胶囊的玻璃壁弄出微小裂纹,放入温湿度箱后,19小时内试纸变蓝、重量减轻0.007g,证明检测方法有效,这次19支合格是真的没问题。”老宋松了口气:“高温高湿都扛住了,纽约的气候应该没问题。”

四、人体误触风险评估:日常操作与压力阈值的“安全边界”(1971年5月31日15时-17时)

泄漏检测合格后,团队立即开展人体误触风险评估——模拟外交人员在纽约的日常操作场景(手提、放置、轻微碰撞),测试胶囊触发压力(≥19kg)是否远超日常受力,确保不会因误触导致胶囊破裂。评估过程中,小王模拟操作,老李记录压力数据,老宋判断场景合理性,人物心理从“泄漏合格的踏实”转为“误触风险的谨慎”,每一个场景的测试都为“安全边界”提供依据。

日常操作场景的“压力模拟”。小王模拟19种外交人员日常操作场景,用压力传感器记录受力:1手提:单手提密码箱(含胶囊),受力3.7kg(≤5kg,符合便携需求);2放置:将密码箱放在桌面,冲击力1.9kg;3轻微碰撞:密码箱与桌面轻微碰撞(速度0.37\/s),受力7kg;4背包携带:密码箱放入外交包,行走时震动受力0.7kg;5紧急提取:快速从包中取出密码箱,受力9kg。19种场景中,最大受力为9kg,远低于19kg的胶囊触发压力。“日常操作的受力都在10kg以下,就算不小心碰撞,也达不到触发压力。”小王说,他还模拟了“密码箱从0.7米高度跌落”(低于1.9米的设计抗跌落高度),受力17kg,仍未达19kg,胶囊完好。

触发压力的“梯度测试”。为精准确认胶囊触发压力,团队做梯度压力测试:1从1kg开始,每次增加2kg,用液压机缓慢施加压力,记录胶囊状态;21-17kg:胶囊无变形,防护壳轻微凹陷;319kg:听到“咔嗒”声,玻璃胶囊破裂,防护壳变形量0.37毫米(未损坏内部固定座);427kg:防护壳完全变形,但胶囊已在19kg时破裂,毁密功能正常。老李记录:“触发压力19kg,与设计一致,且压力超过19kg后才破裂,不会因‘临界压力’导致误触。”老宋补充:“外交人员日常操作不可能用到19kg的力,就算遇到美方暴力拆解,19kg压力也能确保在被撬开前触发自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