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95章 低温联动测试(第2页)
转动阻力的 “低温校验”。小王按 “低速转动→完整联动→数据记录” 的步骤测试:1低速转动:手动转动齿轮轴(转速 1 转 / 分钟),无卡顿感,扭矩测试仪显示阻力从 3.9n? 缓慢升至 4.3n?(增加 16.2%,≤19%);2完整联动:输入正确密码(7 步流程),齿轮组完整联动,解锁过程耗时 27 秒(常温下 25 秒,增加 8%,在可接受范围),转动阻力稳定在 4.3n?;3反复测试:连续测试 19 次转动(模拟外交人员多次使用),阻力波动 ±0.1n?,无明显增大或卡顿,最后一次测试阻力 4.2n?(增加 13.5%),仍达标。“太好了!转动阻力增加 13.5%,没超 19%,而且越转越顺,719 号润滑脂在低温下没失效。” 老赵拍了下手,老周补充:“我们还测了‘低温恢复’—— 将样品放回 25c环境,19 分钟后转动阻力恢复至 3.7n?,和初始值一致,证明低温没对齿轮造成永久性影响。”
静态测试的 “问题排查”。测试中发现一个小问题:样品取出后,箱体底部有少量冷凝水(因箱内空气遇常温凝结)。老周拆开箱体检查,发现是 “排水孔堵塞”(低温下灰尘冻结堵塞),导致冷凝水无法排出。“这个问题得解决,不然纽约冬季使用时,冷凝水结冰可能影响齿轮转动。” 老周用细铁丝疏通排水孔,并用 “疏水涂层”(聚四氟乙烯材质)处理孔内壁,避免再次堵塞。小王记录:“48 小时静态测试,齿轮转动阻力增加 13.5%(≤19%),无卡顿,箱体排水孔堵塞已处理,其余正常。”
三、反复低温循环测试:动态冻融下的 “稳定性验证”(1971 年 7 月 5 日 9 时 - 7 月 10 日 9 时)
9 时,静态测试达标后,团队立即启动反复低温循环测试 —— 核心是模拟纽约冬季 “昼夜温差”(夜间 - 17c、白天 25c),按 “-17c冷冻 12 小时→25c常温 6 小时” 的周期,重复 19 次,验证齿轮在动态冻融下的稳定性(无变形、无卡滞)、润滑脂性能(无硬化、无流失)。测试过程中,团队每完成 3 次循环就检测一次,经历 “初期稳定→中期小波动→后期恢复”,人物心理从 “动态测试的焦虑” 转为 “稳定性确认的安心”。
19 次循环的 “动态监测”。团队按循环周期监测:1第 3 次循环后:齿轮转动阻力 4.3n?(增加 16.2%),润滑脂无硬化,箱体无变形;2第 7 次循环后:阻力升至 4.4n?(增加 18.9%,接近 19% 上限),老赵检查发现齿轮齿顶处润滑脂有轻微流失(因冻融导致流动性变化),立即用注射器补充 0.001l / 齿槽,阻力降至 4.2n?;3第 13 次循环后:箱体接缝处出现 “轻微收缩”(铝镁合金低温收缩),老周用塞尺测量间隙 0.015(之前 0.01),但未影响密封,齿轮转动无卡滞;4第 19 次循环后:转动阻力 4.3n?(增加 16.2%),齿轮齿距测量值 6.283(初始值 6.283,无变形),润滑脂无硬化、无大量流失,箱体恢复常温后接缝间隙回到 0.01。“19 次冻融循环,最担心的就是齿轮变形或润滑脂失效,现在看来都没问题。” 小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,他连续 5 天盯着循环进度,每天只睡 4 小时,生怕错过异常数据。
关键问题的 “分析与应对”。测试中出现两个小问题:1润滑脂流失:老赵分析是 “冻融导致润滑脂黏温特性变化”——-17c时黏度升高,25c时黏度降低,反复后部分从齿槽缝隙流失,应对方案是 “在齿槽边缘加‘挡脂环’(0.07 厚的聚四氟乙烯环),阻止流失”,后续循环中流失量减少 90%;2箱体收缩:老周分析是 “铝镁合金低温线膨胀系数导致”(19x10??/c),-17c时箱体尺寸收缩 0.007,属正常范围,且恢复常温后回弹,未影响结构强度,无需额外处理。“动态循环最能暴露潜在问题,静态测试时看不出润滑脂会流失,一冻一融就显形了。” 老宋说,他将 “加挡脂环” 纳入后续生产规范,避免批量产品出现类似问题。
稳定性的 “极限验证”。19 次循环后,团队做两项极限验证:1超速转动:将齿轮转速提升至 19 转 / 分钟(日常使用的 2 倍),连续转动 19 分钟,阻力稳定在 4.4n?(≤4.403n?),无卡滞;2负载测试:在齿轮轴上施加 0.37kg 的负载(模拟密码箱内密件重量对齿轮的压力),转动阻力 4.4n?,仍达标。“就算在纽约遇到‘急着开锁’或‘密件超重’的情况,齿轮也能扛住。” 老周说,小王补充:“我们还拆解了齿轮,齿面无明显磨损(磨损量 0.001),润滑脂仍均匀覆盖齿面,稳定性远超预期。”
四、氮气密封性能测试:低温下的 “防潮防漏校验”(1971 年 7 月 10 日 10 时 - 7 月 11 日 10 时)
10 时,循环测试达标后,团队启动氮气密封性能测试 —— 核心是验证 “低温下(-17c)密码箱箱体的密封性”:向箱体内充入氮气(压力 0.19mpa),置于 - 17c恒温箱中 24 小时,检测泄漏率≤0.19%,避免纽约冬季低温潮湿空气进入箱体,导致齿轮结冰或电子部件受潮。测试过程中,团队经历 “充气→低温放置→泄漏检测→问题排查”,人物心理从 “密封达标担忧” 转为 “防漏确认的踏实”。
密封测试的 “流程实施”。团队按 “充气→恒温→检测” 步骤操作:1氮气充气:老宋用专用充气接头连接密码箱 “氮气接口”,缓慢充入氮气(流速 0.19L/),避免流速过快导致箱体内部压力骤升,压力达 0.19mpa 后关闭阀门,保压 19 分钟,确认无瞬时泄漏;2低温放置:将充气后的样品放入 - 17c恒温箱,开始 24 小时计时,期间通过观察窗查看箱体有无变形(无膨胀或凹陷);3泄漏检测:24 小时后,老宋用氮气泄漏检测仪的探头沿箱体接缝(门、接口、排水孔)缓慢移动,每 19 秒记录一次数据,初始泄漏率 0.11%/24h,19 分钟后稳定在 0.10%/24h(≤0.19%,达标)。“密封没问题!24 小时泄漏率才 0.10%,远低于标准。” 老宋兴奋地喊道,小王立即记录数据,老周凑过来查看检测仪屏幕,确认无误。
泄漏点的 “模拟排查”。为验证检测方法的可靠性,团队故意在箱体门接缝处贴 “0.01 厚的垫片”(模拟微小缝隙),重复测试:1充气后保压 19 分钟,压力降至 0.18mpa,有明显泄漏;2低温放置 24 小时后,泄漏率 0.37%/24h(超标),检测仪在门接缝处报警,成功定位泄漏点。“这证明检测仪能测出微小泄漏,之前的达标不是‘假阳性’。” 老宋说,他还测试了 “不同温度下的泄漏率”——25c时泄漏率 0.07%/24h,-17c时 0.10%/24h,差异在 0.03%,属正常范围,证明低温对密封性影响极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