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897章 整机初装(第2页)

箱体外壳的“扣合与收尾”。最后一步,老周和小王一起抬着1.160kg的箱体外壳,对准底座缓慢扣合:“慢点,别压着接线。”扣合后,老周用手摸遍接缝处,确认无凸起,“间隙0.01,刚好。”小王递过8颗螺丝,两人对称拧紧,避免外壳受力不均。贴完标识贴纸,小王再次称重:“累积2.608kg+外壳1.160kg+螺丝0.056kg+贴纸0.005kg,共3.829kg。”老周松了口气:“比目标多0.129kg,应该是螺丝多算了2颗,问题不大,等最后整机称重再确认。”小张则忙着测试机械-电子联动:“输入密码,机械锁转动,模块通电——成了!”

三、首次称重与超重排查:4.1公斤背后的“问题溯源”(1971年7月18日11时-13时30分)

11时整,老周和小王小心翼翼地将整机抬到弹簧秤上。老周扶着箱体两侧,小王蹲在秤前,小张和老宋围在旁边——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指针。指针缓慢上升,从“3.00”到“4.00”,最后停在“4.10kg”,比3.7kg的目标超重0.4kg。车间里瞬间安静下来,小王反复校准弹簧秤再称,结果还是4.10kg。团队立即决定拆解排查,从外壳到内部部件逐一称重,最终锁定“箱体材料过厚+额外加强筋”是超重主因,人物心理从“超重的震惊”转为“排查的焦虑”,再到找到根源的释然。

首次称重的“超标确认”。小王先校准弹簧秤(用1kg砝码确认显示1.00kg),然后将整机轻轻放在秤盘上:1第一次称重:4.10kg(静置19秒,指针稳定);2第二次称重:4.09kg(误差0.01kg,在设备允许范围);3第三次称重:4.10kg,确认超重0.4kg。“怎么会超这么多?单独算的时候才3.829kg啊!”小王急得额头冒汗,手里的笔在清单上画得乱七八糟。老宋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别急,拆了逐件称,肯定有地方算漏了。”老周已经拿起螺丝刀:“从外壳开始拆,先把容易卸的部件拿下来,一步一步找。”

拆解排查的“逐件称重”。团队按“外壳→加密模块→自毁装置→机械锁”的顺序拆解,每拆一个部件就记录重量:1箱体外壳:单独称重1.370kg(设计1.160kg,超重0.210kg);2加密模块:0.972kg(与记录一致,无偏差);3化学自毁装置:0.370kg(无偏差);4机械锁:1.203kg(无偏差);5附加部件:螺丝0.119kg、贴纸0.005kg(与记录一致)。“外壳超重0.21kg,还有0.19kg去哪了?”老周皱着眉,突然想起什么,“箱体底座的加强筋!之前怕外壳变形,临时加了2条钢板加强筋,算重量时忘了!”拆出加强筋称重,刚好0.190kg——两项加起来0.4kg,与超重总量完全吻合。

外壳超重的“深度分析”。老周用螺旋测微仪测量箱体钢板厚度:1设计厚度1.5毫米,实测1.57毫米(误差0.07毫米,属加工偏差);2材质确认:原本计划用5052铝合金钢板(密度2.7g/3),但仓库缺货,临时换了Q235普通钢板(密度7.85g/3)——同等厚度下,Q235钢板的重量是铝合金的2.9倍;3加强筋:2条长37、宽1.9、厚1.5毫米的Q235钢板,重量0.190kg,是为了弥补Q235钢板强度不足临时添加的。“问题全在箱体上:材质用错了,厚度超了,还多了加强筋。”老周把测微仪放在工作台上,“普通钢板密度大,为了强度又加了加强筋,重量自然就超了。”
 

超重影响的“评估与反思”。团队围着超重的箱体讨论影响:1便携性:外交人员携带3.7kg设备,连续行走19分钟不会明显疲劳;若4.1kg,疲劳时间会缩短到12分钟,纽约会议期间要频繁往返会场和驻地,肯定吃不消;2强度冗余:Q235钢板+加强筋的强度远超需求,抗撬测试显示20kg压力下变形量仅0.07毫米,完全没必要;3后续调整:若不减重,批量生产后所有设备都会超重,外交部肯定不会验收。老周有些自责:“是我考虑不周,当时只想着赶紧装出来,没注意材质换了,还加了加强筋,忘了算重量。”小张安慰:“现在找到原因就好,重点是怎么改,既能减重,又不丢强度。”

四、减重方案论证:1.2毫米合金钢板的“强度与重量平衡”(1971年7月18日14时-16时30分)

14时,团队在车间的会议桌前讨论减重方案。老周提出“换材质+去加强筋”的核心思路,小张担心“薄钢板强度不够”,小王则测算减重效果——围绕“能不能减、减多少、减了会不会影响安全”,团队展开博弈,最终通过数据和测试确定方案,人物心理从“减重无头绪的焦虑”转为“方案可行的踏实”。

减重方案的“核心思路”。老周先在纸上画箱体结构:“第一,去掉底座的2条加强筋,能减0.190kg;第二,把1.5毫米Q235钢板换成1.2毫米5052铝合金钢板——铝合金密度小,强度还比Q235高,薄一点也没事;第三,螺丝从17颗减到15颗,能减0.014kg。”小王立即测算:“原箱体外壳(Q235)1.370kg,换成1.2毫米铝合金后,重量怎么算?”老周拿过计算器:“外壳体积(仅钢板)是(37x19+37x7x2+19x7x2)x0.12≈1487x0.12=178.443,铝合金密度2.7g/3,重量≈178.44x2.7≈0.482kg,加上镂空和边角料,预计0.870kg,比原外壳轻0.5kg。”小张皱着眉:“0.87kg的外壳会不会太轻?美方要是用撬棍撬,会不会一下就破了?”

强度测试的“可行性验证”。为打消顾虑,老周立即联系车间的材料测试区,取来1.2毫米5052铝合金钢板样品,做三项关键测试:1抗撬测试:用19英寸撬棍施加20kg压力(美方暴力拆解常用力度),钢板变形量0.37毫米(≤0.7毫米,达标),无破裂;2抗跌落测试:从1.9米高度跌落19次(模拟运输颠簸),样品无明显变形,边角仅轻微凹陷(可修复);3抗冲击测试:用0.37kg铁锤敲击,凹陷深度0.07毫米(≤0.1毫米,达标),且能回弹恢复。“你看,铝合金钢板强度够!”老周拿着测试报告,“它的抗拉强度230mpa,比Q235的215mpa还高,薄0.3毫米也没事,去掉加强筋也能扛住撬。”小张接过样品,用手掰了掰:“确实挺结实,比我想的好。”

减重效果的“最终确认”。团队重新测算整机重量:1机械锁1.203kg、自毁装置0.370kg、加密模块0.972kg(均不变);2新箱体0.870kg(减重0.5kg);3去掉加强筋0.190kg;4螺丝15颗(0.105kg,减重0.014kg);5附加部件0.005kg(不变)。总重量=1.203+0.370+0.972+0.870+0.105+0.005=3.525kg,比3.7kg目标轻0.175kg,预留了冗余(可应对后续部件的微小偏差)。“太好了!减重后不仅达标,还留了余地。”老宋兴奋地说,小王补充:“去掉加强筋后,箱体内部空间还多了0.193,加密模块的散热更好了,一举两得。”老周笑着说:“之前担心减重会丢安全,现在看来,选对材质比堆厚度管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