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898章 攻坚收尾

卷首语

1971年7月28日8时19分,北京某综合测试车间的晨光里,一台刚完成最终组装的密码箱静静放在测试台上,箱体的1.2毫米5052合金钢板泛着柔和的金属光泽,侧面的褶皱设计在光线下清晰可见。老周(机械负责人)戴着白色手套,正用卡尺测量箱体接缝,0.07毫米的间隙刚好达标;小张(电子工程师)蹲在加密模块旁,手里攥着密钥设置手册,指尖在“9步操作”的流程上反复划过;小王(测试员)站在弹簧秤前,秤上“3.67kg”的数字稳定跳动,比3.7kg的目标轻了0.03kg;老宋(项目协调人)手里的《整机初检清单》已勾完“部件组装”“重量校准”两项,仅剩“核心指标测试”“问题排查”最后两栏,笔杆在指间微微转动。

“今天是攻坚收尾的关键一天——指标过了,就能进入8月的最终验收;过不了,之前的努力都可能白费。”老宋的声音打破车间的安静,他指了指旁边的防撬测试台,“先测机械防撬,73小时是底线,少一分钟都不行。”老周点点头,将密码箱固定在测试台上,小王立即按下计时器;小张则拿起密钥卡,准备模拟外交人员操作,一场围绕“整机性能闭环”的初检与整改,在工具调试声与数据记录声中开始了。

一、最终组装的精准落地:减重方案后的“细节把控”(1971年7月25日-27日)

1971年7月25日起,团队基于第九集的减重方案,开展整机最终组装——核心是将“1.2毫米合金箱体+无加强筋+6颗螺丝”的调整落地,同时确保部件对接精准,避免因减重导致安装偏差。组装过程中,团队经历“部件适配调整→重量动态控制→联动测试预演”,每一步都透着“收尾必精”的谨慎,老周的心理从“减重方案的踏实”转为“最终组装的紧绷”,为7月28日的初检筑牢基础。

减重后部件的“适配调整”。团队对关键部件做适配微调,确保与新箱体兼容:1机械密码锁:因箱体变薄0.3毫米,老周在锁体底部加0.07毫米厚的铜垫片,使齿轮联动时与箱体夹层间隙保持0.19毫米(避免摩擦卡顿),测试联动19次,无任何卡滞;2化学自毁装置:新箱体夹层空间增加0.193,老李(化学专家)调整触发撞针位置,确保与机械锁触点间距1.9毫米(之前1毫米,避免误触),压力触发阈值仍稳定在19kg;3加密模块:新箱体侧壁散热间隙扩大0.07厘米,小张调整模块安装角度,使散热孔完全正对通风槽,连续通电19小时,模块温度稳定在37c(≤40c,达标)。“减重不是简单换个箱体,每个部件都要跟着调,不然装上去也用不了。”老周用塞尺复测机械锁间隙,0.18毫米(达标),小王补充:“我们还测了部件的‘振动适配’——组装后放在震动台(19hz,0.37振幅),19分钟后无部件移位,比老箱体的稳定性还好。”

组装过程的“重量动态控制”。小王全程跟踪组装重量,避免因小部件叠加超重:1基础部件:机械锁1.2kg+自毁装置0.37kg+加密模块0.97kg=2.54kg(固定不变);2新箱体:0.87kg(实测0.867kg,误差0.003kg,达标);3附加部件:6颗箱体螺丝(0.042kg)+机械锁4颗螺丝(0.028kg)+自毁装置2颗螺丝(0.014kg)+加密模块3颗螺丝(0.021kg)+绝缘胶带(0.01kg)=0.115kg;4动态核算:每装完一个部件,小王立即称重,如装完箱体后总重2.54+0.867+0.042=3.449kg,装完加密模块后3.449+0.97+0.021=4.44kg(未算机械锁螺丝),最终组装完成后总重3.67kg,与测算一致。“之前吃过‘小部件超重’的亏,这次每颗螺丝、每段胶带都算进去,绝不能再出偏差。”小王在《重量跟踪表》上逐行签字,老周凑过来看:“3.67kg,比目标轻0.03kg,留了点冗余,就算后面加个小标签也不怕。”

组装后的“联动预演”。团队做19次整机联动预演,确保部件协同正常:1机械-电子联动:输入正确密码,机械锁触点闭合,加密模块0.17秒通电,无延迟;2自毁装置联动:模拟20kg压力触发,胶囊0.17秒破裂,氰化物浓度0.37g/3(达标),机械锁同步锁死;3低温预演:在-17c环境放置19分钟,取出后立即操作,齿轮转动阻力4.3n?(增加16.2%≤19%,达标)。“预演没问题,就等明天的正式初检了。”小张关掉加密模块电源,老宋补充:“今晚把测试设备再校准一遍,防撬台、低温箱、浓度仪,一个都不能漏。”

二、核心指标的全面初检:从机械到电子的“性能验证”(1971年7月28日9时-15时)

9时,整机核心指标初检正式开始——团队按“机械防撬→自毁响应→低温工作”的顺序测试,每项指标都严格对标外交部要求,小王记录数据,老周、小张分别负责机械、电子部件监测,核心是确认减重后的整机性能不打折扣。初检过程中,团队经历“指标达标→数据复核→信心增强”,人物心理从“初检前的紧张”转为“达标后的踏实”。

机械防撬的“73小时耐力测试”。老周将密码箱固定在防撬测试台,用19英寸撬棍(美方常用型号)按“每小时施加20kg压力,持续73小时”的标准测试:119小时后:箱体变形量0.37(≤0.7,达标),机械锁齿轮无错位,小王在记录表上画“○”;237小时后:撬棍接触点出现轻微划痕,但未穿透箱体,机械防撬机构仍正常(错转3次锁死功能有效);373小时后:箱体最大变形量0.67(接近上限但未超标),机械锁核心部件无损坏,防撬功能仍完整,小王按下计时器,“73小时零19秒,达标!”老周松了口气,他最担心减重后的箱体扛不住长时间撬击,“1.2毫米合金钢板比预想的结实,褶皱设计确实能增强抗变形能力。”老宋补充:“之前老箱体73小时后变形0.6,新箱体只差0.07,完全能接受。”

自毁装置的“0.17秒响应测试”。老李团队做19次自毁触发测试,模拟不同场景:1缓慢加压(2kg/分钟):20kg压力时,胶囊0.17秒破裂,响应时间无波动;2快速加压(19kg/分钟):紧急场景下,20kg压力时响应时间0.16秒(更快,因压力上升快);3低温触发(-17c放置24小时后):响应时间0.18秒(仅比常温慢0.01秒,达标)。每次触发后,小王用浓度仪检测氰化物浓度,均稳定在0.37g/3(毁密有效浓度),且24小时泄漏率0.10%(≤0.19%)。“自毁响应比设计的0.19秒还快,低温下也没延迟,没问题。”老李在测试报告上签字,小张补充:“自毁后机械锁同步锁死,就算美方继续撬,也拿不到里面的密件,安全逻辑闭环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