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903章 误触极限测试(第2页)

 内部装置的 “功能核验”。团队检查其他核心部件:1机械齿轮:手动转动锁芯,6 组齿轮联动顺畅,无卡滞,转动阻力 3.8n?m(仅比跌落前增加 0.1n?m,属正常范围);2加密模块:通电测试,加密速率 192 字符 / 分钟,密钥生成错误率 0.01%(与跌落前一致),无数据丢失;3应急解锁:插入机械钥匙,顺利解锁,无异常卡顿。“外部摔出凹陷,内部却没受影响,这就是‘外软内硬’的设计 —— 外面缓冲吸能,里面保护核心。” 老宋说,小王记录:“1.9 米跌落测试,自毁未触发,内部功能正常,达标。”

 三、挤压测试:37kg 下的 “结构变形与齿轮联动”(1971 年 9 月 2 日 11 时 30 分 - 9 月 5 日 11 时 30 分)

 11 时 30 分,挤压测试启动 —— 老周将密码箱放在测试平台上,小王将 37kg 的模拟行李箱平稳压在密码箱顶部(受力面积 0.37m2,平均压强约 1000pa),老梁(结构工程师)在箱体四周贴 5 个百分表(精度 0.01mm),实时记录变形量,核心验证 “72 小时挤压后,箱体变形是否超极限、齿轮联动是否正常”。测试过程中,团队经历 “施压→实时监测→解压检查”,人物心理从 “长时间挤压的担忧” 转为 “变形达标的安心”,确认结构强度。

 挤压过程的 “变形监测”。团队按 “每 12 小时记录一次变形量” 的频率监测:112 小时后:箱体顶部最大变形 0.37mm(中部区域),边角变形 0.19mm,无明显凹陷;224 小时后:变形量增至 0.5mm,趋于稳定(铝合金材料的蠕变效应减弱);348 小时后:变形量 0.6mm,无进一步增大;472 小时后:老宋喊 “解压”,小王缓慢移开模拟行李箱,百分表显示最终变形量 0.7mm(低于 1mm 的设计极限),且变形为弹性变形(解压后 19 分钟内恢复 0.07mm,剩余 0.63mm 为永久变形,不影响功能)。“37kg 压 72 小时,变形才 0.7mm,比预期的 0.9mm 好。” 老梁分析结构:“箱体顶部用了‘拱形加强筋’(1971 年军用箱体常用结构),能把压力分散到四周,所以中间变形不大。” 老周补充:“我们还在箱体底部加了 3 条 1.9mm 厚的合金支撑条,避免底部受力不均导致齿轮挤压。”

 小主,

 齿轮联动的 “功能验证”。解压后,老周立即测试机械齿轮联动:1手动转动锁芯:6 组齿轮咬合顺畅,无卡顿,转动阻力 4.0n?m(比挤压前增加 0.3n?m,因箱体轻微变形导致齿轮中心距偏移 0.07mm,仍在可接受范围);2密码输入:输入正确密码 “1-9-7-1-0-4”,齿轮组完整联动,解锁耗时 29 秒(比正常慢 2 秒,变形恢复后可回到 27 秒);3反复测试:连续解锁 19 次,转动阻力波动 ±0.1n?m,无一次卡滞,解锁成功率 100%。“最担心的就是齿轮被挤压变形,现在看来,支撑条和拱形筋起作用了 —— 压力没传到齿轮舱。” 老周说,小王还测试了 “挤压后的应急解锁”:插入机械钥匙与电子密钥,17 秒内解锁,无异常。

 挤压极限的 “额外验证”。为确认箱体抗挤压上限,团队将模拟行李箱重量增至 40kg(最大满载重量),继续挤压 19 小时:1最终变形量 1.1mm(超设计极限 0.1mm),箱体顶部出现 0.1mm 的细微裂纹(未贯穿);2齿轮联动:转动阻力增至 5.7n?m(仍在外交人员可操作范围≤7n?m),解锁仍正常;3自毁装置:无位移,触发压力仍为 19kg,无异常。“40kg 压 19 小时才超极限,纽约托运的行李很少有这么重的,安全冗余够了。” 老宋决定停止测试,“再压可能裂纹扩大,影响后续误操作测试。”

 四、误操作测试:3 次错码的 “锁死与自毁防误触”(1971 年 9 月 5 日 14 时 - 16 时 30 分)

 14 时,误操作测试启动 —— 小王模拟外交人员 “紧张状态”,故意连续输入 3 次错误密码(第一次 “1-9-7-1-0-5”、第二次 “1-9-7-1-5-4”、第三次 “1-9-7-5-0-4”),老周观察齿轮锁死状态,老李监测自毁装置,核心验证 “错 3 次后齿轮是否锁死、自毁是否误触发”。测试过程中,团队经历 “错码输入→锁死确认→应急解锁”,人物心理从 “担心误触发” 转为 “锁死可靠的踏实”,确认容错设计有效。

 错码输入与 “齿轮锁死触发”。小王按 “紧张状态” 的输入节奏操作:1第一次错码:输入完成后,系统提示 “密码错误”,齿轮无锁死,可重新输入;2第二次错码:提示 “密码错误,剩余 1 次机会”,齿轮仍未锁死;3第三次错码:输入完成后,听到 “咔嗒” 一声,系统提示 “密码错误,齿轮已锁死”,老周通过观察窗看到:第 6 组齿轮的 “锁死销” 弹出(插入齿轮齿槽),齿轮无法转动。“锁死机制触发了!和设计的一样,错 3 次才锁,给足容错空间。” 老周说,小王补充:“我们还测试了‘错 2 次后正确输入’—— 第二次错码后,输入正确密码,系统正常解锁,无锁死,符合外交人员偶尔错输的场景。”

 自毁装置的 “防误触确认”。老李全程监测自毁装置:13 次错码过程中,自毁装置的压力传感器、电路均无响应(示波器显示休眠信号稳定在 3.7v);2锁死触发时,自毁装置仍保持休眠,无任何位移或电路波动;3锁死后,尝试强行转动锁芯(施加 7n?m 扭矩),自毁装置仍未触发(未达 19kg 压力阈值)。“误操作和暴力破解的区别,就在于是否有‘破坏性施力’—— 错输密码只是正常操作,自毁装置不会误判。” 老李说,他还测试了 “锁死后的自毁功能”—— 用撬棍施加 20kg 压力,自毁装置正常触发,证明锁死未影响其可靠性。

 应急解锁的 “流程验证”。老周按应急规范演示解锁:1插入机械钥匙(箱体侧面应急孔),顺时针转动 19 度;2同时插入电子密钥(顶部插槽),按住 “解锁” 键;3约 17 秒后,听到 “锁死解除” 提示音,齿轮锁死销收回;4输入正确密码,顺利解锁,齿轮联动恢复正常(转动阻力 3.7n?m,与锁死前一致)。“应急解锁流程简单,外交人员在纽约遇到锁死,按手册操作就能解开,不用找技术人员。” 老周说,小王重复解锁 3 次,最快 16 秒、最慢 18 秒,均成功。老宋补充:“我们还在密码箱上贴了‘错 3 次锁死,应急钥匙解锁’的提示标签,用中英文标注,避免外交人员慌乱。”

 五、测试后总结与批量规范制定(1971 年 9 月 6 日 - 10 日)

 9 月 6 日起,团队基于误触极限测试结果,开展总结与批量规范制定 —— 核心是 “固化极端场景的防护设计、解决测试中发现的小问题、明确批量测试标准”,确保每台密码箱都能应对纽约的极端日常场景。过程中,团队经历 “数据整理→问题优化→规范编写→计划制定”,人物心理从 “测试成功的轻松” 转为 “批量落地的严谨”,将误触防护成果转化为可量产的标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