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14章 跨洋航班值守(第2页)
5时48分-11时00分:黎明后至航班尾声的“警惕复核”。随着机舱内光线变亮,小李的精力逐渐恢复,检查更加细致:1第二十五次检查(5时48分):不仅检查锁芯与指示灯,还轻轻按压箱体四周,确认缓冲橡胶垫无脱落(之前担心颠簸导致垫体移位),记录“5:48,橡胶垫完好,无脱落”;2第三十次检查(7时33分):利用早餐时间,将密码箱放在身前的小桌板上,近距离检查箱体外观(无碰撞痕迹),同时用手指轻转锁芯(阻力7n,正常),记录“7:33,外观无破损,锁芯阻力正常”;3第三十七次检查(11时00分,最后一次):航班即将开始下降,他与小陈共同完成检查,用信号检测仪复核屏蔽效能(81db,达标),确认密码箱位置居中,无倾斜,记录“11:00,最后检查,设备全正常,准备落地”。“24小时37次检查,一次没漏,每次都正常,心里的石头终于快落地了。”小李在最后一次记录上签字,小陈凑过来看:“你这记录比我还细,连橡胶垫都查了,放心,落地肯定没问题。”
三、12小时轮班的用餐与休息:交接衔接与精力保持(1971年10月13日0时-11时)
在24小时值守中,“轮班交接”与“用餐休息”是容易出现疏漏的环节——若交接不细致,可能掩盖前12小时的潜在问题;若用餐时放松警惕,密码箱可能脱离视线。团队通过严格的交接流程、谨慎的用餐守护、短暂的休息调整,确保值守无间断、无漏洞,小李与小陈的配合从“初期生疏”转为“后期默契”,老王则全程监督,把控值守质量。
0时-0时19分:深夜交接的“逐字核对”。小陈与小李的交接在机舱后部的临时屏蔽角进行(避免影响其他人员):1共同检查:两人蹲在密码箱旁,小陈持手电筒,小李持放大镜,逐次确认“锁具无撬动(齿纹清晰)、指示灯红(休眠)、箱体正(无倾斜)”,耗时7分钟;2记录核对:小陈拿出前12小时的检查记录(37次),小李逐行核对时间、检查项、签字,发现“18时03分”的记录漏填“位置状态”,小陈立即补充完整,核对无误后两人在交接单上签字,耗时9分钟;3细节交底:小陈告知小李“19时22分曾遇轻微气流,箱体未动,已检查”“21时56分清理过一次锁芯灰尘”,小李逐一记录在笔记本上,耗时3分钟。“交接不能快,漏一个字都可能出问题,比如我漏填位置,你后续可能没注意到箱体倾斜。”小陈说,小李点头:“我把你的交底记下来了,遇到类似情况就知道怎么处理。”
1时-11时:小李值守期间的“用餐与短暂休息”。小李在值守中严格按“视线不脱离密码箱”的原则安排用餐与休息:1用餐守护(7时-7时19分):乘务员送来早餐(馒头、咸菜、热粥),小李将密码箱放在小桌板左侧,早餐放在右侧,左手始终搭在箱体上,用餐时目光交替在食物与箱子间切换,不低头超过10秒,吃完后立即将箱子放回座位下方,耗时19分钟;2短暂休息(9时-9时01分):因连续值守10小时,小李感到眼睛酸涩,向老王申请去洗手间,老王临时站在密码箱旁守护,小李快速往返(1分钟内),回来后立即检查箱子状态(无异常),记录“9:01,短暂离开1分钟,老王值守,设备正常”;3精力补充:每6小时吃1块压缩饼干(1时、7时各1块),喝半杯无糖咖啡(3时、9时各1杯),避免空腹或过饱导致精力不集中,同时每小时做19次手指操(弯曲再伸展),防止手部僵硬影响检查动作。“用餐时最紧张,怕注意力在食物上,没看到有人靠近箱子,所以一直用手搭着,心里踏实。”小李说,老王补充:“你去洗手间的时候,我盯着呢,没人靠近,放心。”
11时-11时19分:航班下降前的“最终交接”。小李与小陈完成24小时值守的最后一次交接:1共同检查:两人再次确认密码箱状态(锁具、指示灯、位置、橡胶垫均正常),用信号检测仪测屏蔽效能(80db,达标);2记录汇总:将24小时的74次检查记录(37x2)整理成册,标注“无异常、无应急、无漏检”,由小李、小陈、老王三人共同签字;3落地准备:将检查工具、记录册、应急工具放入专用包,小李将密码箱抱在膝上,准备迎接落地安检,小陈则联系纽约驻美使馆接应人员,确认落地后路线。“24小时没出任何问题,轮班也顺,比预想的顺利。”小陈拍了拍小李的肩膀,小李笑着说:“主要是规程清楚,工具也够,不然真扛不住24小时。”四、气流颠簸的应急处置:身体防护与事后检查(1971年10月13日3时58分-4时17分)
3时58分,航班突然遭遇强气流,机舱内灯光闪烁,广播响起“请系好安全带,遇到气流颠簸”的提示——小李几乎是本能地扑向座位下方,用双臂环抱住密码箱,将身体压在箱体上方,膝盖顶住前排座椅靠背,形成“人体防护盾”;老王立即起身,快步走向小李,同时大喊“抓稳箱子,别让它动!”;小陈也从座位上站起,准备随时提供协助。这场突发的气流颠簸,让值守团队经历“本能防护→颠簸中坚守→事后细致检查”,人物心理从“突发时的紧张”转为“防护后的后怕”,再到“检查正常的踏实”,验证了应急预案的有效性。
3时58分-4时03分:强气流中的“人体防护”。气流突袭时,机舱内物品开始晃动,小李的应急反应完全按预案执行:1本能护箱:在颠簸发生的0.19秒内,小李身体前倾,双臂穿过密码箱两侧,将箱体紧紧抱在怀里,胸部贴住箱顶,腰部下沉,用体重压住箱子(避免箱体被颠起),同时双腿弯曲,缓冲颠簸带来的冲击力;2避免触发自毁:因自毁装置触发压力为19kg,小李特意控制护箱力度(约10kg),既保证箱子不移动,又不按压箱体过紧,同时提醒身旁的乘客“别碰这个箱子,谢谢”;3老王协助:老王在颠簸中抓住座椅靠背,慢慢挪到小李身边,用手扶住小李的肩膀,帮他稳定身体,避免小李因颠簸失去平衡压坏箱子,同时观察机舱内其他人员,防止有人趁机靠近。“当时脑子一片空白,就想着不能让箱子摔了,也不能压太狠触发自毁,还好平时练过应急动作。”小李事后回忆,手臂因用力护箱有些发麻,但仍紧紧抱着箱子不放。
4时04分-4时10分:颠簸减弱后的“初步检查”。约6分钟后,气流逐渐减弱,机舱恢复平稳,小李立即开展初步检查:1外观确认:松开双臂,查看密码箱外观(无碰撞痕迹,橡胶垫仍完好),箱体无倾斜、无移位;2锁芯检查:用手电筒照射锁芯,确认无撬动、无变形,锁芯仍处于锁定状态;3指示灯检查:观察模块指示灯,仍为红色常亮(休眠正常),无闪烁或变色;4简单记录:在笔记本上快速写下“4:04,遇强气流,已护箱,初步检查无异常”,同时通知老王与小陈“箱子没事”。“初步检查主要看有没有明显问题,比如箱体破了、锁芯歪了,这些一眼能看出来,先让大家放心。”小李说,老王此时已联系机组人员,确认“气流已过,后续飞行平稳”,小陈则拿来温水,让小李缓解紧张后的口干。
4时11分-4时17分:细致复核与“应急总结”。为确保无潜在隐患,小李与小陈共同开展细致复核:1深度检查:用放大镜查看锁芯齿纹(无细微划痕,排除撬动可能),轻轻转动锁芯(阻力7.1n,比之前略高0.1n,判断为护箱时轻微受力导致,无影响);2模块测试:长按密码箱的“测试键”(不激活,仅查看状态),指示灯闪烁3次(表示模块无故障),屏蔽效能复核(81db,达标);3应急总结:团队在机舱屏蔽角召开短暂会议,确认“应急处置正确(身体护箱、控制力度)、无后遗症(设备正常)”,并补充预案“若再遇更强气流,小李可将箱子抱至大腿上,用安全带固定,更稳妥”。“这次气流算是实战演练,还好处置对了,要是当时慌了,让箱子摔在地上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老王说,小李点头:“下次再遇到,我就把箱子抱起来用安全带固定,更安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