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922章 安全更新(第2页)

7时28分-7时32分:解锁状态的细致确认。团队确认密码箱解锁后无异常,为新密码输入做准备:1机械状态:小李用微型扳手轻转锁芯,阻力7n(正常范围),无卡顿,确认“机械锁无损坏,可接收新密码”;2模块状态:小周用自检仪测试模块,显示“待更新模式,密钥版本v1.0(旧版),可接收v2.0(新版)”,无报错;3电源状态:老周检查蓄电池电量1820Ah(满电,避免更新过程中断电),供电电压3.7v,稳定无波动;4环境确认:小郑监测170兆赫频段干扰值-152db,无异常,确保更新过程不受外部干扰。“解锁成功不代表没问题,比如锁芯卡顿,新密码就输不进去;模块报错,更新也会失败,必须查清楚。”老周说,小李补充:“电量满电就放心了,上次演练时电量不足,更新到一半断了,还好这次提前充好了。”

7时33分-7时35分:新密码的二次核验。为避免解密或传输错误,小周与老周再次核对新密码:1逐位核对:小周从保密柜取出加密传真纸,老周对照陈恒19时的同步记录,逐位确认“3→7→0→1→9→7”,无错漏,无重复字符;2格式确认:确认新密码为6位数字(符合“无字母、无特殊符号”的机械锁要求),无连续序列(如“”),符合《密码复杂度标准》(编号外-密-复-7101);3记忆强化:小李默记新密码小周同步记忆,两人分别在手心写一遍,避免输入时遗忘,老周提醒:“记牢了,输的时候别慌,按节奏来。”

三、双人协同的新密码输入与密钥更新(1971年11月10日7时36分-7时55分)

7时36分,进入更换核心环节——新密码输入与密钥更新,核心是“双人同步输入新密码,触发加密模块密钥更新,确保更新后模块功能正常”,这是密钥更换的关键,若输入不同步或更新失败,密码箱将无法使用,影响后续通信。过程中,团队经历“新密码分步输入→同步确认→模块更新→功能测试”,每一步都透着“专注与信任”的严谨,小李的心理从“担心输错的焦虑”转为“更新成功的安心”,小周则全程把控节奏,避免动作变形。

7时36分-7时45分:新密码双人同步输入。两人按“前3后3、同步确认”的分工操作:1输入准备:小李握住旋钮,心里默念新密码前3位“370”,小周握住另一侧,默念后3位“197”,老周用秒表计时,准备记录耗时;2分步输入:老周喊“开始”,小李顺时针转3圈对准“3”(停留0.2秒),转7圈对准“7”(停留0.2秒),转0圈对准“0”;小周在小李对准“0”的瞬间,逆时针转1圈对准“1”,转9圈对准“9”,转7圈对准“7”,输入过程中,两人余光相互确认节奏,避免快慢不一,耗时27秒完成输入;3同步确认:两人同时按下“确认键”(误差0.05秒),密码箱发出“嘀嘀”两声,模块指示灯从“闪烁红”变为“闪烁绿”(更新中),老周标注“7:45,新密码输入成功,模块开始更新”。“新密码第一次输,心里没底,还好和小周节奏对得上,没出差错。”小李擦了擦额头的汗,小周补充:“输入时看他的手,他转完一个刻度,我就跟上,同步就不难了。”

7时46分-7时50分:加密模块密钥更新。模块自动完成密钥替换,团队实时监测状态:1更新进度:模块指示灯每3秒闪烁一次(绿→黄→绿),屏幕显示“更新进度10%→50%→100%”,耗时4分钟,无卡顿;2版本确认:更新完成后,屏幕显示“密钥版本v2.0(新版),旧版本v1.0已删除”,无残留旧密钥;3自检过程:模块自动开展“齿轮联动→信号加密→频段适配”自检,3秒后显示“自检合格,无故障”,小周用自检仪二次测试,显示“v2.0密钥与170兆赫频段适配,加密算法正常”。“更新时最担心卡顿,要是卡在50%,模块就可能锁死,还好这次很顺,4分钟就完了。”小周盯着模块屏幕,老周补充:“旧版本删除很重要,不然新旧密钥共存,可能导致加密混乱,国内解不开。”

7时51分-7时55分:更新后的功能测试。团队发送测试指令,确认新密钥可用:1测试指令编写:小李在加密终端录入19字符测试指令“密钥更新测试,无内容”,逐字核对,无错漏;2加密发送:小周点击“发送”,指令加密为170兆赫跳频信号(周期3.17秒,功率27db),耗时7秒发送成功,小郑监测频段“无干扰,信号传输正常”;3国内反馈:按约定,国内5分钟内反馈,7时55分,终端收到反馈密文,小李输入新密码“”解密,显示“测试指令接收完整,新密钥可用”,四人在《密钥更换记录表》上签字,确认更换成功。“测试成功了!国内能解开新密钥加密的指令,以后通信就用这个密码了。”小李兴奋地举起反馈单,小周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7天更换没白做,新密钥安全,国内也认可,放心了。”四、旧密码的规范销毁与灰烬处理(1971年11月10日7时56分-8时20分)

7时56分,密钥更新成功后,团队立即启动旧密码销毁操作——核心是“将记录旧密码的载体(解密后的传真纸、手写记录)放入专用焚烧袋,按‘高温焚烧→残留检查→灰烬密封’流程处理,确保无任何旧密码残留,防止被美方获取”,这是更换的最后一道安全关,若销毁不彻底,旧密码仍有泄露风险。过程中,团队经历“载体收集→高温焚烧→残留确认→灰烬密封”,每一步都透着“无残留”的严谨,小郑的心理从“担心焚烧不彻底”转为“处理完成的踏实”,老周则全程监督,确保流程合规。

7时56分-8时00分:旧密码载体的全面收集。团队收集所有记录旧密码的材料,避免遗漏:1主要载体:解密后的旧密码传真纸(记录“”)、小李与小周的手写记忆草稿(仅写过旧密码,无其他内容);2次要载体:《密钥更换记录表》上的旧密码栏(用专用消字液涂抹后,确认无痕迹,再放入焚烧袋);3工具清理:检查解密笔、记录笔,确认无旧密码残留(解密笔已失效,记录笔笔尖用酒精擦拭);4收集确认:老周逐一核对“传真纸、草稿、记录表”,确认无其他载体,放入专用焚烧袋,密封袋口(贴有“旧密码销毁,1971.11.10”标签)。“载体不能漏,哪怕一张草稿纸,上面有旧密码,被人捡到就完了,必须全收集起来。”老周检查焚烧袋,小郑补充:“消字液是国内特制的,涂抹后无任何残留,就算用显影剂也看不到,再烧一遍更安全。”

8时01分-8时15分:专用焚烧袋的高温焚烧。小郑在驻地专用销毁间(通风良好,有排烟过滤装置)执行焚烧:1焚烧准备:将焚烧袋放入焚烧炉,关闭炉门,设置温度“800c”,时长“19分钟”(依据《保密销毁标准》,800c持续19分钟可完全烧毁纸张,无字符残留);2温度监测:小郑用温度检测仪实时监测炉内温度,8时05分达到800c,保持稳定,无波动;3过程监督:老周在旁监督,确保焚烧期间无人靠近销毁间,无中断(若中断,需重新焚烧,避免未烧透);4焚烧完成:8时15分,焚烧结束,炉内温度降至100c以下,打开炉门,焚烧袋已完全烧毁,仅余灰色灰烬,无纸张残留。“温度必须到800c,时间够19分钟,不然纸张烧不透,可能留下字符痕迹,美方要是拿到,就能还原旧密码。”小郑盯着温度曲线,老周补充:“销毁间有过滤装置,排烟不会泄露灰烬,外面看不到里面在烧什么,安全。”

8时16分-8时20分:灰烬的残留检查与密封处理。团队确保灰烬无残留,规范保存:1残留检查:小郑用放大镜查看灰烬(颗粒直径≤1),无纸张碎片、无字符痕迹,用试纸测试“无显影反应”(排除未烧透的显影剂),确认“无任何旧密码残留”;2灰烬收集:将灰烬装入不锈钢收集盒(内壁铺0.37厚屏蔽膜,防灰烬泄露),用专用工具压实(避免松散飞溅),盖紧盒盖,双重锁扣锁定(钥匙由老周与小郑分存);3保管记录:在收集盒上标注“1971.11.10,旧密码灰烬,待带回国内”,填写《灰烬处理记录表》(含“焚烧时间、温度、残留检查结果、保管人”),四人签字;4后续安排:老周告知“灰烬将由下月回国的外交信使带回国内,存入外交部保密销毁库,不留在纽约”,避免长期存放风险。“灰烬检查不能马虎,哪怕一点小碎片,都可能出问题,放大镜看了三遍,没发现残留,放心了。”小郑锁上收集盒,小李补充:“带回国内处理更安全,纽约这边环境复杂,不留隐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