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924章 低温环境保障(第2页)

7时21分-7时30分:加密模块的故障定位。团队拆解模块,确认凝露影响范围:1模块拆卸:小周戴绝缘手套,用专用工具拆下加密模块(型号j-7107),模块表面有明显凝露,接口处的金属触点有水珠;2湿度检测:将湿度计探头伸入模块内部,显示“湿度95%(告警阈值85%)”,确认“模块内部进水汽,触发告警”;3电路测试:用万用表测试模块电路,显示“部分引脚电阻异常(因水汽短路),但无烧毁痕迹(断电及时)”,陈恒通过加密电话远程指导:“电阻异常是暂时的,干燥后能恢复,别用吹风机吹,会损坏元件,用干燥袋吸湿最安全。”小李松了口气:“没烧毁就好,要是模块坏了,明天的总结指令就传不了了。”小周补充:“按陈恒说的做,用干燥袋吸湿,静置时间够了应该能恢复。”

三、应急处理的执行:干燥吸湿与静置监测(1971年11月25日7时31分-11时01分)

7时31分,团队按陈恒的指导启动应急处理——核心是“安全干燥加密模块,通过专用干燥袋吸湿,静置足够时间确保湿度降至安全范围,避免二次损坏”,这是恢复模块功能的关键,若干燥不彻底或方法不当,可能导致模块永久性故障。处理过程中,团队经历“干燥袋放置→静置监测→湿度核验”,每一步都透着“耐心细致”的谨慎,小李的心理从“故障缓解的轻松”转为“等待干燥的焦虑”,小周则全程记录数据,确保干燥效果。

7时31分-7时45分:干燥袋的放置与密封。小周主导,小李协助,规范放置干燥袋:1模块清洁:用无尘布轻轻擦拭模块表面的凝露(避免水珠渗入更深),接口处的金属触点用酒精棉片消毒(防止生锈);2干燥袋准备:取出3个专用干燥袋(每个吸湿量≥19g,共57g,可吸收模块内约10g水汽,足够使用),剪开袋口,将干燥袋内的硅胶干燥剂均匀铺在模块周围(避开电路元件);3密封静置:将模块与干燥袋一同放入专用密封盒(内壁铺防潮膜),盖紧盒盖,密封盒侧面留一个小孔用于插入湿度计探头,方便实时监测;4环境控制:将密封盒放在保密室阴凉处(远离暖气,温度20c,湿度45%),避免温度波动影响干燥效果,老周在《应急处理记录表》上标注“7:45,干燥开始,初始湿度95%”。“硅胶干燥剂不会损伤元件,比其他方法安全,3个干燥袋够吸模块里的水汽了。”小周解释,小李补充:“密封盒要盖紧,不然外面的湿气进去,干燥就白做了。”

7时46分-10时30分:静置过程的湿度监测。团队每30分钟记录一次湿度,掌握干燥进度:1首次监测(8:15):湿度计显示“87%,下降8%”,干燥袋内的硅胶开始变色(从蓝色变为粉色,吸湿生效),小郑记录“8:15,湿度87%,干燥正常”;2中期监测(9:45):湿度降至“71%(安全阈值以下)”,但陈恒提醒:“表面湿度降得快,内部可能还有水汽,至少静置3.7小时,湿度稳定在60%以下才算彻底。”小李有些着急:“已经3小时了,湿度71%,能不能提前装回去?明天还要用。”老周摇头:“听陈恒的,不彻底干燥,装回去还会告警,反而耽误时间。”3后期监测(10:30):湿度稳定在“57%”,干燥袋已完全变为粉色(吸湿饱和),小郑确认“连续30分钟湿度无波动,干燥彻底”。“3.7小时没白等,湿度降下来了,模块应该能恢复。”小周看着湿度计,小李补充:“刚才急了,还好没提前装,彻底干燥才放心。”

10时31分-11时01分:模块的湿度核验与状态测试。团队确认干燥效果,测试模块功能:1湿度核验:取出模块,用湿度计再次检测内部湿度“55%,正常”,模块表面无凝露,金属触点干燥无锈迹;2电路复测:用万用表测试模块电路,所有引脚电阻恢复正常(与出厂参数一致),无短路或断路;3模块测试:将模块重新安装回密码箱,接通电源,模块指示灯从红变绿(正常启动),屏幕显示“加密模块湿度55%,功能正常”,发送19字符测试指令(“应急处理测试,无内容”),终端显示“发送成功”,陈恒远程确认“国内收到测试指令,模块功能恢复”。“成功了!模块能用了,明天的总结指令传输没问题了!”小李兴奋地举起测试报告,小周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干燥时间够了就是不一样,没出任何问题。”四、长效防护措施的实施:加热片加装与润滑脂检查(1971年11月25日11时02分-15时30分)

11月25日11时02分,模块功能恢复后,团队立即启动“长效防护”工作——核心是“加装微型加热片防止后续凝露,检查齿轮润滑脂确保低温下转动正常”,避免下次低温搬运或存放时再次出现凝露问题,同时保障密码箱的长期稳定运行。防护过程中,团队经历“加热片安装→温度调试→润滑脂检查”,每一步都透着“长远保障”的严谨,小李的心理从“应急成功的轻松”转为“防护到位的踏实”,小周则全程把控技术参数,避免安装失误。

11时02分-12时30分:微型加热片的加装。小周主导,小郑协助,规范安装加热片:1加热片选择:选用国内寄送的微型加热片(型号jr-7109,功率9.7w,温度控制范围15-25c,依据《1971年低温设备加热片标准》,功率≤10w,避免过热损坏模块),加热片尺寸与密码箱内部空间匹配(长19、宽7);2安装位置:将加热片粘贴在密码箱内壁(靠近加密模块的一侧,避开电路接口),用耐高温胶带固定(防止脱落),加热片的电源线连接至密码箱的备用电源接口(独立供电,可单独开关);3温度调试:接通加热片电源,用温度计监测加热片表面温度,逐步调整功率(从5w升至9.7w),最终稳定在“20c”(高于室内温度2c,低于模块最高耐受温度30c),屏幕显示“加热片工作正常,温度20c”;4安全测试:连续运行30分钟,测试加热片无过热(表面温度≤25c)、无漏电(用万用表测试绝缘电阻≥19Ω),陈恒远程确认“加热片参数符合要求,不会影响模块功能”。“加热片装在模块旁边,能让箱体内温度稳定,下次温差大也不会凝露了。”小周指着加热片,小郑补充:“功率9.7w刚好,既够加热,又不会太费电,还安全。”

12时31分-14时00分:719号合成润滑脂的检查与补充。小李主导,小周协助,确保齿轮转动正常:1齿轮拆卸:打开密码箱的齿轮舱(用微型扳手拧下7颗螺丝),取出主齿轮(型号cL-7101),齿轮表面的润滑脂呈淡黄色,无明显硬化;2润滑脂检测:用手指揉搓润滑脂,感受“无颗粒感,仍有黏性”,用温度计测试“-12c模拟低温下,润滑脂无凝固(719号合成润滑脂的凝固点为-40c)”,符合《齿轮润滑脂低温标准》;3磨损检查:用放大镜观察齿轮齿面,无明显磨损(齿厚偏差≤0.01),齿轮间隙0.06(正常范围);4补充润滑:用微型毛刷在齿轮齿面均匀涂抹新的719号润滑脂(厚度0.1),重新安装齿轮舱,测试齿轮转动阻力“7n(正常)”,无卡顿。“719号润滑脂真管用,-12c也没硬化,齿轮转得很顺。”小李转动齿轮旋钮,小周补充:“之前担心存室外会让润滑脂变硬,现在检查了,放心了,下次转动不会卡。”

14时01分-15时30分:整体防护效果的初步验证。团队模拟低温环境,测试防护措施:1温差模拟:将密码箱放入“低温模拟箱”(设定-12c,模拟室外环境),放置1小时后取出,搬入22c的保密室,加热片自动启动,10分钟后箱体内温度升至18c,湿度计显示“模块湿度52%,无凝露”;2功能测试:启动密码箱,发送380字符模拟指令(“长效防护测试,无内容”),加密模块工作正常,跳频信号(170兆赫,2.71秒间隔)传输稳定,国内14时37分回复“指令接收完整,无异常”;3防护记录:老周在《长效防护记录表》上标注“加热片20c,润滑脂正常,模拟测试无凝露,功能恢复”,四人签字确认。“模拟测试过了,加热片和润滑脂都管用,下次再存室外也不怕了。”老周松了口气,小李补充:“明天的总结指令传输,终于不用担心中断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