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925章 操作失误应对(第2页)

8时30分-8时35分:三次误输与锁死触发。10分钟后,小郑第三次尝试:1操作过程:小李站在他左侧,逐位提醒:“第1位,顺时针3圈,对准‘3’……好,停1秒……第2位,逆时针2圈,对准‘7’……对……”前5位均正确(误差≤0.2度),输入第6位“7”时,小郑因过度专注前5位,手指僵硬,逆时针转动时未停稳,旋钮停在“7.6”(误差0.6度),他急于完成,立即按“确认键”;2锁死触发:屏幕瞬间变红,发出“嘀——”的长鸣,机械齿轮锁死提示灯亮起,显示“连续3次错误,齿轮锁死,启动保护机制”,密码箱发出“咔嗒”的锁死声,旋钮无法转动,模块自动进入休眠模式。“完了……锁死了……”小郑猛地站起来,椅子被带倒,声音带着哭腔,小李立即检查:“旋钮转不动了,齿轮锁死,按预案,得联系国内要解锁密钥。”老周迅速拿起加密电话:“别慌,有预案,我联系陈恒,很快能解开。”

三、应急解锁预案启动与身份核验(1971年12月2日8时36分-9时13分)

8时36分,老周通过加密电话联系国内技术团队,启动“误输密码锁死应急预案”——核心是“按‘身份确认→密钥申请→密钥传输’流程,获取解锁密钥,确保密钥传输安全,避免未授权解锁导致设备损坏”。过程中,团队经历“联系国内→双人身份确认→密钥加密传输”,每一步都透着“严谨安全”的规范,代表团团长的心理从“突发状况的惊讶”转为“身份核验的审慎”,国内密码专员则从“快速响应”转为“密钥核验的细致”,为后续解锁提供安全密钥。

8时36分-8时45分:国内应急联系与需求说明。老周按“清晰、准确”原则,向陈恒说明情况:1故障信息:“12月2日8时35分,新密码员小郑操作,连续3次误输密码‘’,触发机械齿轮锁死,密码箱型号j-7107,当前状态‘旋钮锁死,模块休眠’,需获取解锁密钥,用于12月3日协调指令传输(9时30分前需完成解锁,避免延误)”;2设备参数:小李补充“密码箱齿轮转动阻力7n(锁死前正常),机械锁型号sL-7101,符合‘错转3次锁死’设计”;3身份验证:陈恒要求“需代表团团长与驻地密码专员(小李)共同通过加密信道确认身份,才能申请解锁密钥,这是《应急解锁规程》的强制要求”。“信息要全,不然国内没法判断锁死类型,密钥也申请不下来。”老周对着电话说,陈恒回复:“你们先联系团长,我这边向密码专员报备,准备身份核验。”

8时46分-9时00分:代表团团长与小李的身份核验。团队按“双人确认、多层验证”原则,完成身份核验:1人员召集:老周立即联系代表团团长(正在驻地会议室准备会议材料),5分钟后团长抵达保密室,手持《外交人员身份核验卡》(含照片、编号、指纹信息);2核验流程:团长与小李共同坐在加密电话前,国内密码专员(王专员,19年密码管理经验)通过电话开展核验——团长报出“身份卡编号(外-联-)、指纹特征(右手食指斗型纹,3个特征点)”,小李报出“密码员编号(密-美-7107)、设备操作授权码(-19)”;3交叉验证:王专员核对国内存档信息(团长身份卡编号与指纹匹配,小李授权码有效),同时要求团长与小李分别描述“当前保密室环境特征(左侧有屏蔽膜窗户,右侧有电磁监测仪)”,与国内备案的保密室照片一致,确认“身份真实,无伪造”;4核验通过:9时00分,王专员回复“身份核验通过,开始生成解锁密钥,10分钟内传输”。“身份核验很严,一点都不能错,编号、指纹、环境特征,少一个都不行,这也是为了安全,防止别人冒领密钥。”团长收起身份卡,小李补充:“授权码是之前报备的,记了好久,还好没忘。”9时01分-9时13分:解锁密钥的加密传输与核验。国内按“安全加密、双重核验”原则,传输密钥:1密钥生成:王专员生成6位解锁密钥“”(随机生成,仅有效30分钟),通过“北斗一号”加密信道传输,信道抗截获效能92db,避免被美方截获;2传输与解密:9时08分,密钥以加密传真形式发送至保密室,小周用专用解密笔(仅能使用1次)解密,显示老周立即通过电话向陈恒核对,陈恒回复“密钥正确,无传输丢失”;3二次核验:小李将密钥拆分为“前3位719、后3位370”,分别告知团长与小周,两人同步向王专员复述,王专员确认“拆分正确,无错漏”,确保密钥在传输与解密过程中无篡改;4密钥保管:将解密后的密钥传真纸放入专用保密袋,由团长与老周共同保管,避免单人接触。“密钥有效时间只有30分钟,必须快点解锁,不然又要重新申请,更耽误时间。”小周看着传真纸上的密钥,老周补充:“双重核验就是怕解密错了,或者传丢了,现在确认对了,能解锁了。”

四、双人协同的解锁操作与设备恢复(1971年12月2日9时14分-9时51分)

9时14分,获取解锁密钥后,团队按预案启动“双人协同解锁”操作——核心是“团长与小李双人插入应急钥匙,同步输入解锁密钥,精准转动旋钮,确保齿轮成功解锁,避免因操作不同步导致二次故障”。解锁过程中,团队经历“应急钥匙插入→密钥输入→旋钮转动→解锁确认”,每一步都透着“精准同步”的谨慎,团长的心理从“首次操作的谨慎”转为“解锁成功的踏实”,小郑则从“自责观望”转为“协助监测的专注”,全程耗时37分钟,未影响后续通信。

9时14分-9时25分:应急钥匙的双人插入与准备。团长与小李按“同步操作、误差≤0.3秒”的要求准备:1钥匙取出:老周从保密柜取出2把机械应急钥匙(编号yj-7101、yj-7102,团长持yj-7101,小李持yj-7102),钥匙齿纹不同,需同时插入才能激活解锁功能;2插入操作:两人分别站在密码箱两侧,将钥匙对准应急钥匙孔(团长在左,小李在右),老周喊“3、2、1,插入”,两人同时将钥匙插入孔内,顺时针转动90度(误差0.1秒),密码箱发出“嘀”的提示音,屏幕显示“应急钥匙激活,等待解锁密钥输入”;3设备准备:小周用万用表测试密码箱供电电压(3.7v,正常),小郑监测电磁监测仪(170兆赫干扰值-152db,无异常),确保解锁过程无外部干扰。“应急钥匙必须同时插,差一点都激活不了,之前演练过,这次很顺。”团长握着钥匙,小李补充:“电压正常就放心了,解锁到一半断电就麻烦了。”

9时26分-9时42分:解锁密钥的双人同步输入。团长与小李按“前3后3、逐位核对”的分工输入:1输入分工:团长负责输入密钥前3位“719”,小李负责后3位“370”,老周在旁用秒表计时,提醒“速率0.7秒\/度,对准刻度停1秒”;2逐位输入:老周喊“开始”,团长顺时针转动旋钮3圈,对准“7”(误差0.2度),停1秒后,逆时针转动2圈对准“1”(误差0.1度),再顺时针转动1圈对准“9”(误差0.2度);小李在团长对准“9”的瞬间,逆时针转动1圈对准“3”,顺时针转动1圈对准“7”,再逆时针转动1圈对准“0”(误差均≤0.2度),全程耗时16秒,无卡顿;3同步确认:两人输入完成后,对视一眼,同时按下“解锁确认键”(误差0.05秒),密码箱齿轮发出“咔嗒咔嗒”的转动声,屏幕显示“密钥输入正确,齿轮解锁中”。“输入时盯着团长的手,他转完一位,我就跟上,同步很重要,不然密钥识别不了。”小李擦了擦额头的汗,团长补充:“对准刻度时要停1秒,不然设备没识别到,就白输了。”

9时43分-9时51分:齿轮解锁与设备功能恢复。团队确认解锁成功,测试设备功能:1解锁确认:9时43分,密码箱发出“嘀嘀”两声,屏幕显示“机械齿轮解锁成功,模块退出休眠模式”,小李尝试转动旋钮,阻力恢复至7n(正常),齿轮转动顺畅无卡顿;2模块测试:小李启动加密模块,显示“模块湿度55%,功能正常,密钥版本v2.0”,发送19字符测试指令(“解锁测试,无内容”),终端显示“发送成功”,小郑监测170兆赫频段,信号传输稳定;3国内反馈:9时51分(8分钟后,国内提前准备接收),国内回复“测试指令接收完整,设备解锁成功,可正常使用”,老周掐停秒表:“从启动解锁到功能恢复,耗时37分钟,刚好赶上9时30分的指令传输缓冲时间,没耽误!”小郑激动地攥紧拳头:“解开了!没耽误事!”老周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没事了,下次注意就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