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927章 高强度电磁干扰与物理排查(第2页)

8时11分-8时30分:干扰特征记录与干扰源定位。小郑和老周开始详细记录干扰特征,为国内分析提供依据:小郑用频谱分析仪捕捉到“干扰信号的调制方式为连续波,无间歇,功率稳定19w,无衰减”,这些特征与《美方干扰设备参数手册》(1971年译制版)中“An\aLq-101干扰机”的参数完全吻合——该设备额定功率15-20w,工作频段170-171兆赫,典型干扰方式为连续波压制。随后,小郑用定向天线测试干扰源方向,发现“信号从东北方向传来,强度无明显变化”,结合纽约地图,东北方向正是美方长岛监测站的位置——“肯定是长岛那边过来的,距离约19公里,19w功率刚好能覆盖到这里。”老周立即用加密电话将这些数据传给陈恒:“干扰机型号An\aLq-101,功率19w,连续波压制,源方向长岛,误码率19%,同时有三个不明人员在驻地门口,疑似配合干扰的试探。”听筒里传来陈恒的声音:“你们先按预案切165兆赫,我这边组织分析反制方案,10分钟内给你们回复。”

三、陈恒团队的远程反制指导(1971年12月16日8时31分-9时10分)

8时31分,国内技术团队(陈恒牵头)收到驻地的干扰数据后,立即启动“干扰分析→反制方案制定→参数同步”的远程指导流程——核心是“基于An\aLq-101的技术弱点,提出‘频段切换+扩频模式’的协同反制方案,确保误码率降至1%以下”。此时,驻地团队正处于“干扰无法传输、不明人员未撤离”的双重压力下,小李反复看着终端里的表决预案,生怕错过传输窗口期;小周则握着频段切换的工具,等着国内的参数确认;老周每隔2分钟就去门口看一眼,担心不明人员有进一步动作。陈恒团队的远程指导,不仅是技术支持,更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关键,每一个参数、每一步流程,都让驻地团队的焦虑逐渐转为坚定。

8时31分-8时45分:干扰设备的精准识别与弱点分析。陈恒团队首先将驻地传来的干扰数据与《美方An\aLq-101技术手册》比对:“功率19w(在该设备15-20w的额定范围内)、频段170-171兆赫(设备工作频段)、连续波压制(典型模式),完全吻合,确认是An\aLq-101。”随后,陈恒在电话中向驻地团队拆解该设备的弱点:“它的优势是功率大、覆盖范围广,但缺点是‘窄带压制’,只能重点覆盖一个频段,而且切换频段需要19秒以上的时间;另外,它对扩频信号的压制效果差,因为信号能量分散,它没法同时覆盖整个扩频带宽。”老周追问:“那我们切到165兆赫,它会不会很快也覆盖?”陈恒回复:“165兆赫不是它的优先覆盖频段,根据情报,它的初始设定是重点盯170兆赫,切换到165兆赫需要重新调整参数,至少需要30分钟,这段时间足够我们传输指令;而且我们再开扩频,就算它覆盖了165兆赫,误码率也能降下来。”小李在旁边记下:An\aLq-101切换频段需30分钟,扩频能分散能量,这是反制的关键。

8时46分-9时00分:反制方案的制定与参数确认。陈恒团队结合设备弱点,制定了“两步反制方案”:第一步,切换至165兆赫备用频段,参数为“跳频周期2.51秒,功率29db,跳频序列1→6→11→16→2→7→12→17→3→8→13→18→4→9→14→19→5→10→15”(与170兆赫序列不同,避免被预判);第二步,启用加密模块的“伪随机码扩频”模式,将信号带宽从19khz扩展至37khz,扩频增益19db,确保“即使165兆赫被干扰,误码率也能≤1%”。同时,陈恒强调:“切换频段前要先和国内同步,我们这边会提前调整接收设备的频段和扩频参数,你们发送测试指令后,我们5分钟内反馈,没问题再传正式指令。”小周核对参数:“165兆赫周期2.51秒,功率29db,扩频到37khz,和我们15日测试的一致,没问题。”陈恒补充:“测试指令用19字符,内容‘反制测试,无内容’,方便快速验证;正式指令传输时,功率可以再提1db,到30db,确保信号强度。”

9时01分-9时10分:反制流程的细化与心理疏导。考虑到驻地团队可能因紧张出现操作失误,陈恒在电话中细化了每一步的操作顺序和责任人:“小周负责切换频段,按‘应急预设1’键,7秒内完成;小李负责启用扩频模式,在模块菜单里找‘伪随机码扩频’,输入37khz,确认后等待模块自检;小郑负责监测干扰和误码率,切换后立即报数据;老周负责协调,有问题随时和我联系。”同时,陈恒也做了心理疏导:“你们15日已经测试过165兆赫和扩频,都没问题,现在只是按流程操作,不用慌;美方的干扰和人员徘徊,只是试探我们的应对能力,只要我们按方案来,肯定能传出去。”小李深吸一口气,指尖的僵硬感缓解了一些,他看着终端里的表决预案,心里默念:按步骤来,先切频段,再开扩频,测试没问题再传正式的。四、反制措施的执行与效果验证(1971年12月16日9时11分-10时07分)

9时11分,驻地团队按国内的远程指导,正式启动反制操作——核心是“快速切换至165兆赫频段、启用扩频模式、通过测试指令验证效果、传输正式表决预案”,每一步都要求“零失误、快节奏”,毕竟美方可能随时调整干扰频段,留给他们的时间有限。整个过程中,小李、小周、小郑、老周四人配合默契,从频段切换到扩频启用,再到指令传输,没有一丝停顿,小李的心理从“操作前的紧张”逐渐转为“看到误码率下降的踏实”,小郑的欢呼声更是让整个保密室的氛围瞬间放松下来。

9时11分-9时20分:165兆赫频段的快速切换。小周首先按下密码箱的“应急预设1”键,7秒后,模块屏幕显示“频段切换完成,当前165兆赫,周期2.51秒,功率29db”,同时发出“嘀”的提示音。小郑立即将监测仪切换至165兆赫频段,屏幕显示“干扰功率0.7w(38.5db),误码率4.7%”——“干扰降下来了!165兆赫只有0.7w,误码率4.7%!”小郑的声音带着兴奋,老周立即用加密电话告知陈恒:“已切165兆赫,干扰0.7w,误码率4.7%,下一步开扩频。”陈恒回复:“国内已调整好扩频接收,你们可以启用扩频,注意参数37khz。”小李此时已打开加密模块的“扩频设置”菜单,手指放在“启用”键上,等待小周的确认。

9时21分-9时35分:扩频模式的启用与参数校准。小李点击“伪随机码扩频”选项,输入“37khz”带宽,按下“确认”键,模块开始自检,屏幕显示“扩频模式启动中,自检10%→50%→100%”,14秒后显示“扩频启用成功,带宽37khz,增益19db”。小郑用频谱分析仪观察到“165兆赫的信号能量均匀分散在37khz范围内,无明显峰值”,随后监测仪显示“误码率从4.7%快速下降至0.7%”——“0.7%!达标了!”小郑激动地拍了下桌子,老周立即让小李发送测试指令:“先传19字符测试,看国内能不能收到。”小李录入“反制测试,无内容”,逐字核对后按下“发送”键,进度条从0%顺畅地走到100%,耗时1分03秒,终端显示“发送成功”。

9时36分-10时07分:测试反馈与正式指令传输。9时41分,国内通过加密信道反馈:“测试指令接收完整,无错漏,扩频接收正常,可传输正式指令。”小李立即调出“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表决预案”的722字符指令,再次核对19项立场表述——“中东议题:支持安理会调解,反对单边行动”“非洲议题:推动发展合作,减免债务”……每一项都与代表团提供的初稿一致,没有错别字或遗漏。9时48分,小李按下“发送”键,小郑实时监测:“165兆赫干扰仍为0.7w,误码率0.7%,信号稳定”;老周则守在门口,值守员报告“三个不明人员仍在徘徊,但无靠近动作”。10时02分,终端显示“正式指令发送成功”,10时07分,国内反馈:“722字符指令接收完整,19项立场无错漏,解密成功率100%,无泄密痕迹。”小李长长舒了一口气,指尖终于不再僵硬,他看着终端里的反馈信息,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——“传完了,没误事。”

五、物理安全排查与维护后的安全闭环(1971年12月16日10时08分-12月17日8时)

10时08分,正式指令传输完成后,团队没有放松警惕,立即启动“物理安全全面排查+反制经验总结+后续预案补充”的安全闭环工作——核心是“彻底排查驻地周边和设备的安全隐患,总结本次反制的经验教训,为后续通信和返程准备筑牢防线”。此时,美方的电磁干扰虽未完全消失,但已无法影响165兆赫频段;门口的不明人员也在10时15分撤离,但团队深知“物理试探可能还会持续”,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。整个闭环过程中,团队从“周边排查、设备检测、预案补充、次日准备”四个维度推进,人物心理从“反制成功的轻松”逐渐转为“长期安全的严谨”,确保“电磁+物理”双重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