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933章 破译工具适配(第2页)


 17 时 30 分 - 19 时 00 分的 “备用方案制定”,应对改造风险。团队考虑到 “硬件损坏”“程序错误” 等可能的问题,制定备用方案:1硬件备用:从仓库领取 10 个 0.00047uf 电容、5 个 51Ω 电阻,避免改造过程中元件损坏导致停工;2程序备份:用纸带复制机复制 yf-7101 的原程序纸带,若改造失败,2 小时内可恢复原程序;3临时替代:若分析仪改造期间需要分析信号,用 2 台 103 型手摇计算机并联,提高计算效率(单组推演时间从 4 小时降至 2 小时)。“咱们得把所有风险都想到,比如电容焊接时温度过高导致损坏,或者程序输入时校验位出错,都要有应对办法。” 陈恒看着桌上的备用元件,对小李说,“明天拆设备的时候,先断电 30 分钟,放掉静电,再用防静电手环,别把主板烧了。” 小李点头:“我明天提前半小时到,先检查设备的供电电压,确保稳定了再拆。”


 三、硬件改造:yf-7101 的频段适配与电路调整(1972 年 1 月 21 日)


 1 月 21 日 8 时,小李穿着防静电服,戴着防静电手环,开始 yf-7101 跳频信号分析仪的硬件改造 —— 核心是 “更换滤波电容、调整天线匹配电阻、检查焊点质量”,这是改造中最精细也最危险的环节:电容的脚位间距只有 1.9mm,焊接时温度必须控制在 230c±10c,过高会烧毁主板,过低则焊接不牢固;天线匹配电阻的焊接位置在主板边缘,靠近电源线路,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短路。这一天里,小李的手指多次被电烙铁烫红,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流,但他不敢有丝毫分心,每一个焊点都要反复检查,确保硬件适配 175 兆赫频段。


 8 时 00 分 - 9 时 30 分的 “设备拆解与静电防护”,是安全改造的前提。小李先关闭 yf-7101 的电源,拔掉电源线,等待 30 分钟(放掉主板电容的残余电荷),然后戴上防静电手环(接地电阻 1mΩ,符合《电子设备防静电操作规程》),用小号十字螺丝刀拧下分析仪外壳的 19 颗螺丝(每颗螺丝都按位置放入专用托盘,避免混淆)。外壳拆开后,绿色的主板暴露出来,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元件,其中标注 “c19” 的就是 170 兆赫频段的滤波电容,旁边的 “r37” 是天线匹配电阻。“主板上有 3 个滤波电容,c19、c20、c21,都要换成 0.00047uf 的,r37 要换成 51Ω 的。” 小李用放大镜观察电容的型号标识(原电容标注 “0.0005uf 50v”),对旁边协助的小王说,“你帮我拿电烙铁,温度调到 230c,先烫掉 c19 的焊点。”


 9 时 31 分 - 12 时 00 分的 “滤波电容更换”,是频段适配的关键。小李手持电烙铁(功率 25w,温度 230c),先加热 c19 的左侧焊点,待焊锡融化后,用镊子轻轻拔出电容的引脚,再加热右侧焊点,取出整个电容 —— 整个过程只用了 19 秒,没有损坏旁边的元件。小王递过新的 0.00047uf 电容,小李将电容引脚插入焊孔,先焊接左侧引脚(加热 2 秒,焊锡均匀覆盖引脚),再焊接右侧引脚,然后用万用表测试电容的导通性(无短路,正常)。“每个电容焊接后都要测,不然装回去才发现短路,又得拆。” 小李一边焊接 c20,一边对小王说,额头上的汗滴落在主板旁的纸上,他都没顾得上擦。11 时 47 分,3 个滤波电容全部更换完成,小李用频谱分析仪测试主板的频段响应 ——175 兆赫频段的信号幅度比改造前提升了 19db,170 兆赫频段的幅度下降了 7db,符合 “175 兆赫适配” 的要求。


 12 时 30 分 - 15 时 30 分的 “天线匹配电阻调整与电路检查”,确保信号无衰减。小李找到主板边缘的 r37 电阻(原电阻 50Ω),用吸锡器吸掉焊点的焊锡,取出旧电阻,换上新的 51Ω 电阻(功率 1\/4w,精度 ±1%)。焊接完成后,他用万用表测试电阻的阻值(51.2Ω,在误差范围内),然后检查电阻与电源线路的间距(1.9mm,无短路风险)。接下来,小李检查主板上的其他关键元件:电感 L17(1.9uh,无松动)、二极管 d7(型号 2Ap9,正向导通电压 0.7v,正常)、三极管 q9(型号 3dg6,放大倍数 β=190,符合要求)。“天线匹配电阻很重要,阻值不对,175 兆赫的信号会衰减 19% 以上,之前有个站就是因为电阻换错,导致信号收不到。” 小李一边检查,一边跟小王讲解,“咱们这设备是用来分析信号的,要是自己的电路都有问题,分析出来的数据也不准。”


 15 时 31 分 - 17 时 00 分的 “硬件组装与初步测试”,验证改造效果。小李将主板装回分析仪外壳,拧上 19 颗螺丝,插上电源线,打开电源开关 —— 屏幕亮起绿色的指示灯,显示 “设备初始化正常”,没有报错。他连接标准信号发生器(输出 175 兆赫,19dbm,3.7 秒跳频周期的信号),分析仪的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清晰的跳频波形,功率显示 “19dbm”,周期显示 “3.7 秒”,与信号发生器的参数完全一致。“频段适配成功了!175 兆赫的信号能正常接收,参数也对。” 小李兴奋地喊道,陈恒和老张赶紧凑过来看,屏幕上的波形规律跳动,没有失真。陈恒拍了拍小李的肩膀:“硬件改得不错,接下来就看程序了,明天抓紧编代码,争取后天测试。” 小李擦了擦脸上的汗,露出一丝笑容:“今天累是累,但改成功了,值了,明天我早点来编程序。”


 四、软件编写:功率波动关联算法的纸带输入与调试(1972 年 1 月 22 日)


 1 月 22 日 8 时,小李坐在 yf-7101 分析仪旁,面前摆着一叠空白打孔纸带、一支铅笔和一把打孔器 —— 今天的任务是 “将功率波动关联算法编写成设备可识别的程序,通过打孔纸带输入分析仪”。1972 年,计算机程序还没有可视化界面,所有代码都要通过 “在纸带上打孔” 来实现:每一个孔代表一个二进制位,8 个孔组成一个字节,对应一条指令或一个数据。小李需要先在草稿纸上写出每一行代码,再手工在纸带上打孔,然后输入设备调试,整个过程繁琐且容易出错,一个孔的偏差就可能导致程序崩溃。这一天里,小李反复核对代码、打孔、调试,手指被打孔器磨出了水泡,但他没有停下,因为他知道,程序是分析仪 “智能识别” 的核心,必须在当天完成。


 8 时 00 分 - 11 时 30 分的 “代码编写与核对”,确保逻辑正确。小李根据 1 月 20 日确定的算法流程,在草稿纸上编写代码:1初始化指令(2 行):设置采样频率 10khz,数据缓存大小 19x19 字节;2功率数据读取指令(5 行):从设备的功率传感器读取数据,存储到地址 1750-1758;3波动时段判断指令(19 行):对比当前时间与卫星过境时间(从新疆站数据中获取),判断是否处于功率波动时段(误差≤2 分钟);4信号片段截取指令(7 行):在波动时段内截取 19 个跳频点的信号,存储到地址 1760-1778;5关键词段匹配指令(37 行):将截取的片段与 “719”“370” 的数字编码对比,计算相似度,相似度≥90% 则输出结果;6结果显示指令(3 行):在屏幕上显示匹配片段的位置和置信度。每写完 10 行代码,小李就递给陈恒核对,陈恒对照算法流程图,检查 “指令顺序是否正确、地址是否冲突、数据格式是否符合要求”。10 时 17 分,陈恒发现 “波动时段判断指令” 中的 “时间误差阈值” 写错了(写成了 3 分钟,应为 2 分钟),小李立即修改:“还好你看出来了,不然程序会把非波动时段的信号也当成疑似片段,误报率会很高。”


 11 时 31 分 - 15 时 30 分的 “纸带打孔与校验”,确保输入无误。小李将空白纸带固定在打孔器上,根据草稿纸上的代码,逐行打孔:每一行代码对应 8 个孔位,第 1-7 位是数据位,第 8 位是校验位(奇校验)。例如,“读取功率数据” 的操作码 07(二进制 00000111),对应的孔位是 “第 3、4 位打孔,其余不打”,校验位第 8 位打孔(因为数据位有 2 个 1,加校验位 1 个 1,共 3 个 1,符合奇校验)。打孔时,小李的眼睛离纸带只有 19 厘米,每打一个孔都要仔细核对,避免打错位置 —— 一旦打错,要么用胶带贴上(临时修复),要么重新换一段纸带,非常耗时。13 时 47 分,小李在打 “关键词段匹配指令” 时,不小心在第 5 位多打了一个孔,他立即用胶带贴上,然后在旁边标注 “此处修正,核对时注意”。小王在一旁帮忙计数,共打孔 197 行,消耗纸带 1.9 米。打孔完成后,小李用纸带阅读器逐行校验,确认 “无漏孔、无错孔、校验位正确”,才准备输入设备。


 15 时 31 分 - 18 时 30 分的 “程序输入与调试”,解决运行问题。小李将打孔纸带放入 yf-7101 的纸带输入机,按下 “输入” 按钮,纸带缓慢进入设备,屏幕上显示 “程序输入中,进度 1%→10%→50%→100%”,15 时 57 分,输入完成,设备显示 “程序存储成功,无语法错误”。小李立即开始调试:1输入模拟信号(175 兆赫,19dbm,19 分钟功率波动,包含 “719” 关键词段),设备显示 “匹配到疑似片段,位置 1760-1762,置信度 97%”,正确识别;2输入不含关键词段的模拟信号,设备显示 “无匹配片段”,正确;3输入功率波动间隔 23 分钟的信号,设备显示 “非波动时段,跳过匹配”,正确。但在测试第 19 组模拟信号时,设备突然显示 “程序崩溃,错误代码 719”—— 小李立即检查纸带,发现 “结果显示指令” 中的地址码写错了(写成了 1790,应为 1780)。他重新打孔修正这一行代码,输入设备后再次测试,设备运行正常,无错误。“调试就是这样,总会遇到问题,关键是找到原因。” 小李擦了擦手指上的墨水(纸带染色),对陈恒说,“现在程序能正常运行了,明天可以用真实数据测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