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34章 轨道参数(第2页)
1月25日8时-18时的信号验证,确认“19=红其拉甫”。1月24日23时,新疆监测站老王按10khz采样频率,成功采集到19组175兆赫信号,其中3组包含“719-19-?”的片段。1月25日8时,陈恒团队将这3组信号导入yf-7101分析仪,结合《1971年美方驻巴密电》中“19区侦察频次每周3次”的信息,开展“多信号交叉验证”:1将3组“719-19”片段与密电中“19区”的时间戳对比,发现信号出现时间与密电中“计划侦察时间”误差≤30分钟;2用103型手摇计算机计算“19”与红其拉甫地理坐标(北纬37°、东经75°)的数字映射关系,发现“19”是“37+75=112,取后两位12”?不,重新考据:根据《美方地理编码规则手册》(1971年译制版),美方对国际边境山口的编码常取“区域编号后两位”,红其拉甫在美方中亚区域编号中为“719”,取后两位“19”,与我方编码巧合一致。这一发现让“719-19”的匹配概率升至89%,远超确认标准。“终于对了!”老张激动地拍了下桌子,手里的铅笔都掉在了地上,“红其拉甫就是19,美方用的是区域编号后两位,和咱们的手册刚好对上!”陈恒拿起信号片段,在“19”旁边写下“红其拉甫”,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——“侦察区域”的编码,总算找到了。
三、“轨道参数”编码关联:卫星参数与信号片段的匹配(1972年1月25日18时-1月26日22时)
1月25日18时-1月26日22时,小李团队接手“轨道参数”编码推演——核心是“以kh-9卫星轨道参数为基础,关联175兆赫信号中的数字片段,确定‘近地点高度’‘轨道倾角’的对应编码”。这个过程比“区域编码”更复杂:轨道参数是动态的(如近地点高度会因大气阻力小幅变化),且编码可能与参数数值直接相关(如371公里对应371)。团队经历“参数筛选→编码假设→信号验证”三个阶段,小李的心理从“对卫星参数的陌生”转为“熟练关联的自信”,每一次参数与编码的匹配,都让“怎么侦察”的谜题更清晰。
1月25日18时-22时的参数筛选,锁定“关键轨道指标”。小李团队先从《kh-9卫星轨道参数手册》中,筛选出与“侦察任务相关的核心参数”:1近地点高度:kh-9执行侦察任务时,近地点通常在370-380公里(高度越低,侦察分辨率越高),且参数会精确到1公里(如371、375、379);2轨道倾角:新疆区域过境时,倾角稳定在17-19度(倾角决定过境区域),精确到1度;3过境时间:每日21时-23时,与175兆赫信号出现时段完全重合。他们排除了“远地点高度”“轨道周期”等非关键参数(这些参数与侦察任务直接关联性低,编码概率小),制作《kh-9关键轨道参数表》,标注“370-380公里(近地点)、17-19度(倾角)”为重点编码范围。“近地点高度是3位数字,刚好能和‘719-19-xxx’的3位缺口对应;倾角是2位数字,可能在近地点编码后面,形成‘719-19-xxx-xx’的结构。”小李在表上画了个箭头,“咱们先推近地点编码,再推倾角。”
1月26日8时-16时的编码假设,建立“参数-数字”直接关联。团队提出两个假设:1“参数数值=编码”:近地点371公里对应371,375公里对应375;倾角17度对应17,18度对应18;2“参数数值+偏移=编码”:如近地点371+1=372,17+1=18(参考An\aLr-70的偏移逻辑)。他们用1月24日采集的3组“719-19-xxx”信号片段(分别为“719-19-371”“719-19-375”“719-19-379”),结合kh-91月24日的实际轨道参数(近地点371公里、倾角17度,数据源于《美国国家侦察局1972年卫星轨道档案》),开展匹配:假设1中“371=371公里”的匹配概率达91%,“375”“379”的匹配概率仅23%、19%;假设2中“372=371公里”的匹配概率仅45%。“这说明‘参数数值=编码’的假设更成立,371就是近地点371公里的编码。”小李用红笔在“371”旁边标注“近地点371公里”,“而且371刚好在370-380的常用范围内,符合kh-9的侦察参数。”陈恒补充:“再查一下1月23日的卫星参数,看看‘719-19-375’是不是对应那天的近地点。”团队调出数据:1月23日kh-9近地点375公里,“719-19-375”的匹配概率瞬间升至88%——假设被进一步验证。
1月26日16时-22时的倾角编码补充,完善轨道参数逻辑。确定近地点编码后,团队将重点转向“轨道倾角”。根据1月24日的信号片段,“719-19-371”后面还有两位模糊数字,小李团队假设“xx=倾角”,用1月24日kh-9的实际倾角17度,尝试匹配“719-19-371-17”,yf-7101分析仪显示匹配概率87%;再用1月23日的倾角18度,匹配“719-19-375-18”,概率89%。“倾角编码也是参数数值直接对应!”小李兴奋地喊道,手里的参数表都晃出了褶皱,“17度对应17,18度对应18,和近地点编码逻辑一样!”陈恒立即让团队用103型手摇计算机,计算“371(近地点)+17(倾角)”与信号功率波动的关联:1月24日21时19分,信号功率波动峰值出现,此时kh-9刚好处于近地点371公里、倾角17度位置,两者时间误差≤2分钟,完全吻合《1970年卫星通信干扰研究报告》中“卫星近地点导致信号功率波动”的技术原理。“轨道参数编码也通了!”陈恒在黑板上写下完整片段“719-19-371-17”,旁边标注“re-红其拉甫-371公里-17度”,机房里的气氛终于从紧张转为轻松——“怎么侦察”的谜题,也解开了。
四、新疆监测站的采样优化:从1khz到10khz的信号补全(1972年1月24日12时-1月27日23时)
在陈恒团队开展编码推演的同时,新疆红其拉甫监测站的老王也在做着关键工作——“采样频率优化”。1月24日之前,714型监测仪的采样频率一直是1khz,导致采集的175兆赫信号帧总有“最后两位数字缺失”(如“719-19-371-??”),无法获取完整的轨道倾角编码。接到陈恒“提升至10khz”的要求后,老王从“参数调整→设备测试→信号采集”三个环节推进,用2天时间解决了“信号帧不完整”的问题,为国内团队补充“17”(倾角编码)提供了关键数据。这个过程中,老王的心理从“对采样不足的自责”转为“解决问题的踏实”,体现了基层监测员的细致与坚持。
1月24日12时-16时的采样参数调整,是优化的核心。老王打开714型监测仪的“采样设置”菜单,屏幕上显示当前频率“1khz”,他需要将其调整至10khz——这需要同时修改“采样时钟”和“数据缓存”两个参数:1采样时钟:用专用螺丝刀拧动监测仪内部的“时钟调节电位器”,将频率从1khz调至10khz,每调整0.1khz,就用示波器(型号st-16型)测试一次,确保时钟稳定无波动;2数据缓存:714型的默认缓存只能存储1khz采样的10秒数据,提升至10khz后,缓存需扩展10倍,老王通过“外接缓存模块”(型号hc-7101)实现扩展,模块连接后,监测仪显示“缓存容量100kb,支持10khz采样x10秒”。“1khz采样时,每个信号帧的采样点是10个,10khz就是100个,能把每个数字的波形都抓完整。”老王一边调整,一边对年轻监测员小李(与国内小李同名)解释,“之前缺的两位,就是因为采样点不够,没抓到完整波形。”16时,参数调整完成,示波器显示“10khz采样波形完整,无失真”,老王在《设备调整记录》上写下“1月24日16时,采样频率10khz,缓存扩展完成”。
1月24日16时-20时的设备测试,确保采样稳定。老王没有直接等待晚上的信号,而是用“标准信号发生器”模拟175兆赫的跳频信号(参数:175.01兆赫,19db,3.7秒周期,编码“719-19-371-17”),输入714型监测仪,测试10khz采样的效果。屏幕上显示的信号帧完整呈现“719-19-371-17”的所有数字,每个数字的波形都清晰可辨,没有缺失;老王反复测试5次,每次都能完整采集,确认“采样频率提升后,信号帧无缺失”。“之前1khz采样,第8位数字的波形总被截断,现在10khz,每个数字都有10个采样点,肯定不会缺了。”老王欣慰地笑了,之前因为信号缺失导致国内推演受阻,他一直很自责,现在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。年轻小李递过一杯热茶:“王师傅,晚上我和你一起盯,保证把完整信号传回去。”老王接过茶,点了点头:“好,咱们轮流守,别错过任何一组信号。”
1月24日21时-1月27日23时的信号采集,获取完整数据。1月24日21时07分,175兆赫信号如期出现,老王立即启动714型监测仪的“连续采集”功能,10khz采样频率下,屏幕上清晰显示出“719-19-371-17”的完整信号帧,没有任何缺失。“抓到了!完整的!”年轻小李兴奋地喊道,老王赶紧按下“数据保存”键,将信号帧存储到磁带(1970年代常用存储介质)中。接下来的3天里,老王和小李每天21时-23时值守,共采集到19组完整信号,其中17组包含“719-19-371-17”“719-19-375-18”等完整片段,每组都有明确的“侦察-区域-轨道”结构。1月27日23时,老王将这19组信号通过加密专线传输至国内技术中心,附带《采样优化说明》:“10khz采样,信号帧完整,无缺失,可用于编码验证。”陈恒收到数据后,立即回电:“老王,信号很完整,‘17’的倾角编码找到了,多亏你们调整了采样频率!”听筒里,老王的声音带着疲惫却很开心:“能帮上忙就好,以后咱们就按10khz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