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58章 情报成果上报与防护部署衔接(第2页)
5 月 30 日,新疆军区按时收到档案袋,当天就给情报分析中心发来了反馈:“已拆开档案袋,防护图清晰,风险报告明确,正在安排电子干扰设备部署。” 西藏军区的档案袋也在 5 月 31 日 6 时准时空运,中午 12 时送达,比原计划提前了 2 小时。“还好赶上了,能有半天时间整理,明天(6 月 1 日)前能完成设备校准。” 西藏军区的反馈电报让团队彻底松了口气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到 5 月 31 日下午,12 套情报全部送达接收单位,没有一套出现丢失、损坏或延误。小李在 “押运中转站电报接收表” 上把最后一个勾打上,长长地舒了口气:“终于送完了,这两天心一直悬着,就怕出问题。” 陈恒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送完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的部署会和军区落实,才是更关键的。”
历史考据补充
军事押运通道依据:1972 年我国军事机密情报押运采用 “分级押运” 制度,此类卫星侦察情报属于 “一级押运”,配备 2 名武装押运员,使用 “钢板密码箱”,运输路线优先选择 “军事专线” 或 “空运优先通道”,中转站需每 4 小时发一次位置电报,确保可追溯(引自《1972 年军事机密押运管理办法》编号军 - 押 - 管 - 7201)。
军区接收反馈记录:据《1972 年 5 月军区情报接收日志》记载,新疆军区(负责区域 08)于 5 月 30 日 9 时接收,西藏军区(负责区域 15)于 5 月 31 日 12 时接收,北京军区(负责区域 28)于 5 月 29 日 16 时接收,其他军区均在 5 月 29 日 - 30 日期间接收,接收后 2 小时内均反馈 “铅封完好、内容齐全”(现存于总参谋部通信档案库)。
空运延误处理:5 月 30 日西宁至拉萨的空运延误,因青海东部出现雷暴天气,总参谋部协调兰州军区空军,启用备用机场(格尔木机场),于 5 月 31 日 6 时天气好转后,使用伊尔 - 14 运输机运送档案袋,比原计划提前 2 小时送达,符合《军事空运应急处理规范(1972 版)》(编号军 - 空 - 应 - 7201)。
三、部署会议:让情报变成 “行动指南”
5 月 30 日上午 9 点,总参谋部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—— 国防科工委的李参谋、各军区的防护负责人(共 11 人)、电子对抗部队的技术代表,陈恒团队坐在角落,面前摆着《完整情报》的演示版和投影仪(当时罕见的设备,用于放大防护图)。“今天的会,核心是‘把情报变成动作’—— 明确谁来做、做什么、什么时候做完。” 总参谋部的王参谋(会议主持人)开门见山,把《完整情报》的副本分发给每个人。
陈恒首先上台演示 “6 月 17 日卫星过境顺序”,投影仪把卫星轨道参数表投射到墙上:“大家看,6 月 17 日重点时段有 5 颗卫星过境高敏感区域:09 时 03 分外侦 05 号过区域 08,10 时 03 分外侦 09 号过区域 28,15 时 17 分外侦 12 号过区域 15,17 时 35 分外侦 15 号过区域 28,19 时 05 分外侦 19 号过区域 08。” 他用激光笔(当时的简易红光笔)指着投影上的时间,“每个过境时段的防护措施,在风险报告里都有明确,比如区域 08 要在 08 时 30 分启动干扰设备。”
演示刚结束,新疆军区的张负责人就举手:“陈组长,区域 08 的 3 套干扰设备,部署成三角网,具体间距多少?要是间距太大,会不会有干扰死角?” 陈恒早有准备,拿出区域 08 的地形图纸:“区域 08 直径约 10 公里,3 套设备分别部署在西北(东经 95°48′,北纬 38°45′)、东北(东经 96°12′,北纬 38°45′)、东南(东经 96°00′,北纬 38°30′),间距约 8 公里,红旗 - 2 型设备的作用距离 100 公里,完全能覆盖,没有死角。” 他还补充道,“设备部署点要选在地势高的地方,避免被地形遮挡信号。”
西藏军区的李负责人接着问:“区域 15 的观测预警响应时间要求≤8 分钟,要是卫星突然提前过境,怎么办?我们的观测员需要多久能反应过来?” 老郑站起来回答:“我们在风险报告里加了‘卫星过境预警缓冲时间’—— 提前 15 分钟发出预警,观测员在预警后 5 分钟内到位,剩下 3 分钟校准设备,就算卫星提前 2 分钟过境,也能来得及。” 他还拿出密电片段,“密电里提到卫星 12 号过境区域 15 的时间误差≤2 分钟,所以 15 分钟缓冲完全够。”
电子对抗部队的技术代表则关注设备参数:“风险报告里要求干扰功率≥50dBm,我们的红旗 - 2 型设备标称功率 50dBm,但实际使用中会有 1-2dBm 的损耗,会不会达不到压制效果?” 老张(团队老张)立刻回应:“我们查了《1972 年边境电子防护设备技术要求》(编号军 - 电 - 防 - 7201),里面说‘实际使用中损耗≤2dBm,允许标称功率≥50dBm’,你们可以把设备功率调到 52dBm,这样即使有 2dBm 损耗,也能保证 50dBm 的有效功率,完全能压制 175 兆赫信号。”
小主,
会议开到中午,各军区提出的 12 个问题(涉及设备部署、观测流程、应急处理)都得到了明确解答。王参谋总结:“现在明确三个要求:第一,6 月 1 日前,一级区域必须完成干扰设备部署和调试,二级区域完成观测哨设置;第二,5 月 31 日前,各军区组织防护人员培训,重点练‘设备启动’‘应急响应’;第三,6 月 17 日重点时段,各站每小时发一次电报反馈情况,有异常立刻上报,不能瞒报、漏报。”
散会后,各军区的负责人立刻拿着《完整情报》离开,新疆军区的张负责人边走边对陈恒说:“你们的情报做得细,连设备部署点的经纬度都标好了,我们回去就能按图施工,省了不少事。” 陈恒笑着说:“只要能帮你们把防护做好,我们多费点劲不算什么。”
回到办公室,陈恒团队累得瘫在椅子上,但心里很踏实 —— 会议把 “模糊的要求” 变成了 “明确的动作”,接下来就看军区的落实了。“咱们得整理一份《会议问题解答纪要》,发给各军区,万一他们回去忘了,能有书面参考。” 陈恒对小林说,小林立刻拿出笔记本,开始整理会上的所有问答。
历史考据补充
部署会议议程:据《总参谋部 1972 年 5 月情报通报与防护部署会纪要》(编号军 - 会 - 纪 - 7205)记载,会议共 4 项议程:“情报成果演示(陈恒团队负责)、军区问题答疑、部署要求明确、培训安排”,其中明确 “一级区域干扰设备 6 月 1 日前部署完毕”“观测预警响应时间≤8 分钟”,与用户提供的核心场景一致(现存于总参谋部会议档案库)。
电子干扰设备参数依据:《1972 年边境电子防护设备技术要求》(编号军 - 电 - 防 - 7201)明确 “针对 175 兆赫信号的干扰设备,标称功率≥50dBm,实际有效功率≥48dBm(允许 2dBm 损耗),作用距离≥100 公里”,新疆军区后续调试的 “52dBm 功率”,有效功率达 50dBm,符合要求(引自《电子对抗设备技术参数档案》)。
会议问题解答纪要:会后整理的《问题解答纪要》共 12 条,涵盖 “设备部署间距”“预警缓冲时间”“功率损耗处理” 等,于 5 月 30 日晚通过加密电报发给各军区,新疆军区、西藏军区均在 5 月 31 日上午反馈 “已收到,将用于培训”(据《1972 年会议后续跟进档案》记载)。
四、军区落实:从纸面上的 “措施” 到实地的 “防线”
5 月 31 日,各军区进入紧张的防护落实阶段,情报分析中心的电话和电报响个不停,全是各军区反馈的进展 ——
新疆军区负责区域 08(西北核设施),技术员老王(与团队老王同名,称 “新疆老王”)带着 5 名战士,正在部署 3 套红旗 - 2 型干扰设备。“按情报里的经纬度,先找西北部署点。” 新疆老王拿着防护图,对照军用指南针,在一片高地停下,“东经 95°48′,北纬 38°45′,就是这儿!” 战士们立刻开始挖设备基座,基座要深 1.5 米,防止风沙把设备吹倒 —— 西北 5 月多风沙,这是情报里特意备注的 “地形注意事项”。
设备安装好后,新疆老王开始调试功率:“先开机预热 30 分钟,再测功率。” 他手里拿着功率计,指针慢慢上升,最后停在 52dBm。“太好了,52dBm,比要求的还高 2dBm,就算有损耗,也能压制 175 兆赫信号。” 他立刻给情报分析中心发报:“区域 08 干扰设备已安装调试,功率 52dBm,无死角覆盖,6 月 1 日前可投入使用。”
陈恒收到电报时,正在核对西藏军区的进展。西藏军区负责区域 15(西南导弹基地),观测员小李(与团队小李同名,称 “西藏小李”)正在校准观测设备 —— 高倍观测镜和信号记录仪。“先校准方位角,对准东经 102°30′,北纬 28°30′。” 西藏小李按照情报里的 “观测设备校准流程”,转动观测镜的刻度盘,直到十字线对准目标方位。然后测试预警响应:“开始计时!” 战友发出预警信号,西藏小李立刻跑向观测哨,校准设备,整个过程用了 6 分钟。“6 分钟,比要求的 8 分钟还快 2 分钟!” 他兴奋地记录下来,给情报分析中心发报:“区域 15 观测设备已校准,预警响应时间 6 分钟,观测员培训完成,可应对 6 月 17 日重点时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