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64章 跨部门协调机制(第2页)
为避免 “误触发”,团队引入 “多源验证” 机制:单一指标达到威胁等级,不立即触发反制,需结合其他辅助信息(如技术监测数据、人工排查结果)综合判断。例如,监测到 “不明人员靠近核心圈”(一级威胁指标),需同时确认该人员 “无有效身份证明” 且 “携带可疑物品”,才触发外围巡逻加强;若仅为迷路人员,则由外交侧单独处理,不启动军事响应。
赵工程师开发 “触发条件评估系统”,将威胁指标、等级标准、多源验证逻辑录入系统,外交部与军方可实时录入监测信息,系统自动生成威胁等级与建议反制措施。测试中,系统对 “未知飞行器靠近” 的威胁等级判定准确率达 92%,仅出现 2 次因数据不全导致的误判,后续通过补充雷达信号细节数据,准确率提升至 98%。
1972 年 5 月,联动预案的 “协作流程细化” 工作启动,核心是将 “框架 - 触发条件” 转化为可落地的 “步骤化操作”,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、时间节点与备选方案。李技术员团队绘制 “协作流程思维导图”,张干事与刘参谋逐环节审定,确保无流程断层。
流程分为 “预警 - 响应 - 评估 - 调整” 四步。预警阶段:外交部通过人员识别系统、场地监控设备捕捉谈判现场异常(如未授权人员闯入),军方通过雷达、地面监测点捕捉外围异常(如异常车辆集结),双方将信息同步至触发条件评估系统,系统生成预警等级;张干事负责外交部预警信息的整理传递,刘参谋负责军方预警信息的汇总分析。
响应阶段:根据预警等级,军方启动对应反制措施 —— 一级预警由外围巡逻队加强频次,二级预警由区域指挥部调派备用兵力待命,三级预警由应急部队进驻核心圈周边;外交部同步调整现场安保:一级预警增加安检人员,二级预警暂停谈判中场休息,三级预警组织人员撤离。每一步响应,需在 15 分钟内完成启动,并由双方联络人确认反馈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评估阶段:响应启动后 30 分钟,双方召开临时线上会议,评估措施有效性(如外围巡逻是否驱散可疑人员、现场安保是否控制事态),结合实时监测数据调整措施强度。例如,二级预警启动后,若监测到可疑车辆撤离,可降为一级预警,减少军方兵力部署;若可疑人员增多,则升为三级预警,加强反制。
调整阶段:根据评估结果,更新后续协作重点 —— 若某类威胁频繁出现(如多次有不明人员靠近),军方需增加该区域的监测设备,外交部需优化人员安检流程;李技术员团队负责根据调整需求,更新触发条件评估系统的参数(如提高 “多次不明人员靠近” 的威胁等级权重)。
为确保流程落地,每个步骤都明确 “第一责任人”:预警阶段由赵工程师保障系统运行,响应阶段由刘参谋统筹军方措施、张干事统筹外交侧调整,评估阶段由双方负责人共同主持会议,调整阶段由李技术员负责技术参数更新。这种 “责任到人” 的设计,避免了流程执行中的推诿问题。
1972 年 7 月,联动预案引入 “技术支持专项模块”,参考田中访华时 “技术设备与协作流程深度融合” 的思路,解决过往 “技术与流程脱节” 的问题 —— 例如,军事监测数据无法快速转化为外交侧可理解的安全建议,或外交侧的需求无法精准传递给军方技术部门。孙工程师(通信技术)与张干事、刘参谋共同设计该模块。
模块核心是 “专用信息共享平台” 的搭建。平台整合三类数据:外交部的谈判现场数据(人员名单、监控视频、安检记录)、军方的外围军事监测数据(雷达图像、地面人员分布、车辆轨迹)、触发条件评估系统的预警结果。平台设置不同权限:外交部联络人可查看军方监测数据的 “安全摘要版”(隐藏军事机密信息),军方联络人可查看谈判现场的 “关键动态”(如人员密集区域、重要环节时间)。
通信保障方面,孙工程师团队建立 “双信道备份” 机制:主信道用于日常信息同步(如每日简报、预警信息),采用加密无线电传输;备用信道用于紧急情况(如主信道被干扰),采用有线通信 + 卫星传输双重保障。信道带宽根据谈判阶段动态调整:谈判关键环节(如签署文件)带宽提升 50%,确保视频、图像等大容量数据快速传输。
技术对接细节上,解决 “数据格式不兼容” 问题 —— 外交部的人员识别数据为文本格式,军方的雷达数据为图像格式,孙工程师开发数据转换接口,自动将不同格式数据统一为平台可识别的标准格式;同时,为平台添加 “数据标注功能”,军方技术人员可在雷达图像上标注 “可疑区域”,外交侧可直观查看,避免因数据解读差异导致的协作偏差。
模块测试中,模拟 “主信道被干扰” 场景,备用信道在 8 秒内完成切换,未出现信息传输中断;平台数据转换延迟控制在 2 秒内,满足实时协作需求。张干事反馈 “希望增加谈判现场异常的自动告警功能”,孙工程师后续为平台添加 “Ai 识别模块”,可自动识别监控中的异常行为(如人员奔跑、物品遗留),并同步至军方联络人,进一步提升预警效率。
1972 年 9 月,联动预案进入 “实战模拟测试” 阶段,选择某闲置外交场馆,模拟 “中等规模外交谈判” 场景,外交部、军方及技术团队全程参与,检验机制的可行性与漏洞。测试由张干事与刘参谋共同统筹,李技术员负责记录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。
模拟场景设定为 “谈判进行中,现场闯入 1 名未授权人员(一级预警),同时外围监测到 2 辆无标识车辆徘徊(二级预警)”。预警阶段:外交部监控系统捕捉到闯入人员,自动上传信息至评估系统,生成一级预警;军方雷达监测到异常车辆,同步上传数据,生成二级预警;系统综合判定为 “混合二级预警”,自动推送至双方联络人。
响应阶段:张干事在 5 分钟内将闯入人员特征(性别、衣着)传递给刘参谋,同时组织现场安保控制人员;刘参谋立即指令外围巡逻队前往异常车辆位置排查,同时调派 2 辆备用警车待命;12 分钟后,军方反馈 “异常车辆为附近居民车辆,已劝离”,外交部反馈 “闯入人员为迷路群众,已护送离开”,双方同步解除部分反制措施(保留外围巡逻加强)。
评估阶段:临时会议上,双方提出问题:一是 “混合预警时,双方信息传递存在 3 分钟时差”,导致军方初期未掌握闯入人员细节;二是 “异常车辆排查结果反馈较慢”,影响后续措施调整效率。李技术员分析原因:信息共享平台的 “混合预警信息推送” 存在优先级设置问题,军方排查流程中 “身份核实环节” 耗时较长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调整阶段:孙工程师优化平台推送逻辑,将 “混合预警” 设为最高优先级,确保双方同时收到信息;刘参谋简化军方排查流程,对无标识车辆先通过远程图像识别初步判断,再决定是否现场排查,缩短反馈时间。二次模拟测试中,信息时差缩短至 1 分钟,排查反馈时间减少 40%,流程顺畅度显着提升。
1972 年 11 月,联动预案开始 “小范围试点应用”,在一次双边外交谈判活动中正式启用。张干事作为外交部联络人,提前 1 周与刘参谋对接谈判场地信息、参与人员名单;军方根据场地周边地形,部署 3 个地面监测点、1 个雷达监测站,制定 “三级反制措施备选方案”;李技术员团队现场保障信息共享平台与通信信道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