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67章 高层决策与策略定案(第2页)
决策依据部分,团队用 “对比分析表” 呈现各组选项的关键指标:选项一的效果持续性(12 个月)、资源消耗(高,100 万元)、实施周期(15 天);选项二的效果持续性(6 个月)、资源消耗(中,60 万元)、实施周期(72 小时);选项三的效果持续性(3 个月)、资源消耗(低,20 万元)、实施周期(5 天)。同时,附上各领域的验证数据(如技术组的漏洞测试报告、外交组的沟通模拟记录),确保依据可追溯。
实施路径部分,明确每组选项的 “责任分工”(如技术组负责加密升级,外交组负责沟通预约)与 “时间节点”(如选项二需第 1 天完成技术方案,第 2 天启动军事部署);风险预判部分,分析每组选项可能的问题(如选项二的技术升级可能导致短期通信中断,需提前告知相关部门)及应对预案(如准备临时通信渠道)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框架初稿完成后,团队组织内部评审:评审组提出 “需补充各选项的‘对方应对预判’”(如对方可能对选项一的军事警戒产生反应),王技术员立即协调外交组补充 “对方过往对军事部署的反应记录”,技术组补充 “加密升级后对方可能的技术破解风险评估”,完善风险预判模块。最终形成的框架,既包含具体选项,又清晰呈现 “为何这样设计”“如何落地”“可能遇到什么问题”,为高层决策提供完整信息。
1972 年 8 月,团队进入 “综合方案决策逻辑梳理” 阶段 —— 高层决策不仅需要选项,更需要理解 “选项背后的逻辑”,即 “为何优先某组选项”“各选项的适用场景”。李干事牵头梳理逻辑主线,核心围绕 “问题紧急性 - 资源可及性 - 效果匹配度” 展开,确保每个决策判断都有明确推导过程。
首先是 “问题紧急性判断”:团队通过技术组的漏洞监测数据(如信息泄露风险等级为 “高”,每 24 小时可能新增泄露风险)、外交组的时间窗口分析(如对方近期有谈判计划,需 7 天内明确我方措施),判定当前问题需 “72 小时内启动初步应对”,因此 “实施周期短” 的选项二(72 小时)与选项三(5 天)优先于选项一(15 天)。
其次是 “资源可及性分析”:军事组反馈 “近期可调配的监测装备充足,能支撑选项二的部署”,技术组确认 “加密升级所需的硬件设备库存充足,可 3 天内到位”,而选项一的 “军事警戒待命” 需额外调用兵力,资源调配周期长(10 天),因此选项二的资源可及性优于选项一;选项三虽资源消耗低,但技术漏洞临时修补的效果持续性仅 3 个月,无法匹配 “长期安全需求”,效果匹配度不足。
最后是 “效果匹配度验证”:技术组模拟测试显示,选项二的 “加密升级 + 外围监测” 可将泄露风险从 “高” 降至 “低”,且能覆盖对方近期谈判的时间窗口(7 天),效果匹配度 85%;选项三的临时修补仅能将风险降至 “中”,效果匹配度 60%;选项一的全面应对效果匹配度 90%,但无法满足紧急性需求。
基于这三层逻辑推导,团队明确 “选项二为当前优先实施选项,选项一作为长期补充方案,选项三作为应急备用方案”,并将推导过程整理为 “决策逻辑图”,标注每个判断节点的支撑数据(如紧急性判断依据 “泄露风险等级报告”),确保逻辑可追溯。王技术员强调,决策逻辑的清晰呈现,能帮助高层快速理解选项设计的初衷,避免因 “逻辑模糊” 导致决策犹豫。
1972 年 9 月,团队聚焦 “反制优先级最终判定”,结合前期的选项评估、逻辑梳理,以及最新的情报反馈(如对方可能的技术应对动作、外交态度变化),对优先级进行动态调整,确保与实际情况匹配。赵参谋负责整合最新情报,王技术员、李干事共同分析情报对各选项的影响。
最新情报显示:一是对方近期可能加快技术破解节奏,技术组评估 “临时修补的漏洞(选项三)可能在 3 天内被突破”,因此选项三的风险显着升高;二是对方外交部门表达 “愿就技术措施进行沟通” 的意愿,选项二的 “加密升级” 可与后续外交沟通结合,提升效果持续性;三是军方近期有部分监测装备需维护,选项二的 “外围监测” 需调整部署方案,实施周期从 72 小时延长至 4 天,但仍能满足 “7 天内应对” 的紧急性需求。
团队重新测算各选项的核心指标:选项二的实施周期变为 4 天,效果持续性因后续外交沟通可能延长至 8 个月,风险率(被破解概率)降至 10%;选项一的资源调配周期仍为 15 天,无法满足紧急性;选项三的风险率升至 40%,效果匹配度进一步下降。
结合 “紧急性 - 效果 - 风险” 的新评估:选项二的紧急性得分从 10 分降至 9 分,效果得分从 8 分升至 8.5 分,风险得分从 7 分升至 8 分,加权总分 8.4 分(仍最高);选项一总分 7.2 分,选项三总分 5.8 分。同时,团队补充 “优先级调整说明”,明确调整依据是 “对方技术节奏加快 + 外交态度变化”,确保高层理解调整的合理性。
为确保优先级判定的客观性,团队还邀请外部技术专家(如科研院所的周工程师)、外交资深干事(如外交部的吴干事)进行独立评估,专家评估结果与团队判定一致:选项二仍为当前最优优先选项,选项一可在 15 天后资源到位后启动,选项三仅作为极端情况下的临时备用。
这次最终判定,体现了 “动态调整、多方验证” 的决策思路,避免了 “一旦定优先级就不再变更” 的僵化问题,确保方案始终贴合最新情况,也为向中央提交的方案增加了 “外部专家背书”,提升了决策建议的可信度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1972 年 10 月,团队开始 “综合方案的细节完善与文档规范化”—— 向中央提交的方案需格式严谨、内容详实,既要包含技术细节,又要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导致理解障碍。王技术员制定 “文档规范标准”,明确字体、排版、术语解释的要求;刘工程师、李干事、孙参谋分别对技术、外交、军事模块的内容进行 “通俗化 + 精准化” 处理。
技术模块中,“加密算法升级” 的表述从 “采用 rsA-1024 加密体系” 补充为 “采用 rsA-1024 加密体系(可将破解难度提升至当前技术水平下需 10 年以上,符合国际通用安全标准)”,同时附上 “加密效果对比表”(升级前破解难度 1 年,升级后 10 年);外交模块中,“沟通渠道选择” 从 “双边会谈” 细化为 “通过驻对方使馆商务参赞处预约,采用闭门会谈形式,参与人员控制在 5 人以内”,明确沟通的具体路径与规模;军事模块中,“外围监测部署” 从 “雷达监测加强” 补充为 “在 xx 区域部署 2 部 x 波段雷达,监测范围覆盖周边 50 公里,每小时生成 1 次监测报告”,标注具体装备与操作流程。
文档还新增 “术语解释附录”,对 “漏洞率”“加密强度”“反制措施响应等级” 等专业术语进行通俗解释(如 “漏洞率:每 100 次信息传输中可能出现泄露的次数”);同时,为方便高层快速抓取核心信息,在方案首页设置 “核心摘要”,用 300 字概括优先选项、实施周期、关键效果指标,避免因文档过长导致核心信息被忽略。
细节完善后,团队进行 “模拟审阅”:邀请非本领域的工作人员(如行政部门的郑干事)阅读方案,测试理解程度。郑干事反馈 “技术模块的‘加密强度’仍较难理解”,刘工程师进一步补充 “举例说明:升级后的加密技术,即使对方获取部分信号,也无法还原完整信息,如同用乱码写的信,只有正确钥匙才能看懂”,最终确保非专业人员也能理解核心技术逻辑。
这次规范化处理,让综合方案既保持技术精准性,又具备良好的可读性,避免了过往 “要么过于专业、要么过于简略” 的问题,确保高层能全面、准确理解方案内容,为决策提供清晰的信息支撑。
1972 年 11 月,综合方案进入 “提交前的最终验证测试”—— 模拟中央决策场景,针对方案可能被提出的疑问(如 “为何不优先全面应对的选项一”“选项二的风险如何控制”),准备应答预案,同时验证方案的可操作性与灵活性。王技术员组织模拟评审会,邀请退休的外交资深干事、军事参谋、技术专家组成模拟评审组,模拟中央决策时的提问与评估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