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76章 效果评估量化分析(第2页)
图像模糊度测量显示:干扰后关键区域的灰度标准差 σ=38,较基准的 σ=14 显着升高,说明图像模糊度大幅提升;团队同时分析模糊度的空间分布,发现干扰机覆盖密集的核心区域(σ=42)比边缘区域(σ=32)更模糊,与干扰信号强度分布一致,验证了干扰的有效性。
目标分辨率测量中,赵技术员选取 5 个关键区域的标准目标(如反应堆外围设备,实际边长 3 米):干扰前图像中,目标像素边长 33.3 像素(按 0.9 米分辨率,1 像素 = 0.09 米),轮廓清晰;干扰后图像中,目标像素边长 10 像素(按 3.3 米分辨率,1 像素 = 0.33 米),边缘模糊,仅能看出大致轮廓,计算得关键区域分辨率降至 3.3 米,满足 “3 米以上” 的设计目标。
热伪装识别错误率测试中,组织 5 名评估者对照特征表,对红外图像中的 20 个热目标(10 个真目标、10 个假目标)进行识别:共产生 100 次识别记录,其中误将假目标判为真目标的次数 76 次,错误率达 76%,接近 “78%” 的预期值;误差分析显示,2% 的差异源于 1 个假目标的温度波动模拟不够逼真(后续已优化发生器参数)。
初步分析结果显示,干扰与热伪装效果基本达标,但存在 “边缘区域分辨率下降不足”(仅降至 2.8 米,未达 3 米)的问题,为后续干扰参数优化提供了数据依据。
1976 年,团队针对 “数据偏差修正与精准验证” 展开工作 —— 初步分析中发现,天气、卫星轨道微小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数据偏差(如某次干扰后因轻微雾霾,模糊度测量值偏高 5%),负责修正的孙技术员研发 “多因素偏差修正模型”,提升评估准确性。
模型纳入三类修正因子:一是 “气象修正因子”,根据干扰前后的能见度、云量数据,对模糊度进行修正(如能见度从 10 公里降至 8 公里,模糊度测量值需乘以 0.92 修正系数);二是 “轨道修正因子”,根据卫星轨道高度变化(如基准时轨道高度 300 公里,干扰时 310 公里),修正分辨率计算(轨道升高导致分辨率下降,需乘以 1.03 修正系数);三是 “设备稳定性修正因子”,根据干扰机、热信号发生器的工作状态(如 1 台发生器温度偏差 2c),对热伪装错误率进行修正(温度偏差每 1c,错误率修正 ±1%)。
孙技术员用修正模型重新验证 1975 年的干扰数据:气象修正后,模糊度 σ 从 38 修正为 36(因干扰时能见度略好于基准);轨道修正后,分辨率从 3.3 米修正为 3.2 米;设备稳定性修正后,热伪装识别错误率从 76% 修正为 78%,完全符合预期目标,消除了外部因素导致的评估偏差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为验证修正模型的通用性,团队在另一次干扰演练中应用:未修正前,分辨率测量值 2.9 米(未达 3 米),修正轨道与气象因素后,分辨率修正为 3.1 米,达标;后续通过地面实测验证,修正后的数据与实际干扰效果误差≤3%,远低于未修正时的 8%,模型有效性得到确认。
这次修正工作,让量化分析从 “初步对比” 升级为 “精准验证”,避免了外部因素对效果判断的干扰,确保每一组数据都能真实反映干扰与伪装的实际成效。
1977 年,团队建立 “效果评估量化分析模型”—— 将模糊度、分辨率、识别错误率三大指标整合,形成系统化的分析框架,可自动计算 “综合效果评分”,直观判断干扰与伪装的整体成效。负责模型构建的郑技术员,将综合评分分为 “优秀(≥90 分)、良好(80-89 分)、合格(70-79 分)、不合格(<70 分)” 四个等级。
模型权重设置为:图像模糊度(30%)、目标分辨率(40%)、热伪装识别错误率(30%),每个指标按 “达标程度” 打分:如分辨率达标(3 米以上)得 100 分,每低 0.1 米扣 5 分;识别错误率达标(78% 以上)得 100 分,每低 1% 扣 3 分。例如,某次干扰后:模糊度 σ=36(达标,100 分,权重得分 30)、分辨率 3.2 米(达标,100 分,权重得分 40)、错误率 78%(达标,100 分,权重得分 30),综合评分 100 分(优秀)。
模型还具备 “问题定位功能”:若综合评分低于 80 分,自动分析低分项及原因(如分辨率得分低,提示 “边缘区域干扰信号强度不足”)。在一次演练中,综合评分 75 分(合格),模型显示 “热伪装错误率得分低(70 分)”,追溯发现是 3 台发生器温度模拟偏差超 3c,针对性调整后,下次演练评分升至 88 分(良好)。
为提升模型易用性,郑技术员开发 “量化分析软件”,集成数据采集、偏差修正、模型计算功能:导入干扰前后图像与气象数据,软件自动输出模糊度、分辨率、错误率及综合评分,操作流程从原 2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,大幅提升评估效率。
1978 年,团队开展 “实战化效果验证”—— 此前评估均基于模拟卫星图像,需通过真实侦察卫星(如 kh-9 同类卫星)的成像数据,验证量化分析结果的实战有效性。负责实战验证的冯技术员,协调获取真实卫星过境的干扰前后图像,按量化体系开展分析,并与模拟数据对比。
真实卫星图像分析显示:干扰前关键区域分辨率 0.85 米(接近基准的 0.9 米),模糊度 σ=13;干扰后分辨率 3.5 米(达 3 米以上),模糊度 σ=40,热伪装识别错误率 79%—— 与模拟数据(分辨率 3.2 米、σ=36、错误率 78%)误差≤5%,验证了量化体系在实战场景中的准确性。
冯技术员同时分析真实卫星的成像特性(如成像比例尺、灰度响应曲线)与模拟设备的差异,发现真实卫星的灰度响应更敏感,导致模糊度测量值略高;后续在量化软件中加入 “卫星类型修正系数”,针对不同卫星型号调整计算参数,进一步缩小实战与模拟的误差。
实战验证还发现,真实卫星的红外成像对 “热目标动态波动” 更敏感:模拟评估中未被识别的 1 个假目标,因热波动周期与真实目标偏差 15%,在真实卫星图像中被识破,导致错误率下降 1%;团队据此优化热信号发生器的控温程序,将波动周期误差控制在 5% 以内,后续实战错误率稳定在 78%-80%。
这次实战验证,标志着效果评估量化体系从 “模拟有效” 走向 “实战可靠”,为后续干扰伪装方案的实战应用提供了权威的数据支撑,也让量化分析成为决策的核心依据(如某方案综合评分 85 分,优先投入应用)。
1979 年,团队启动 “量化分析流程标准化与推广”—— 将多年积累的指标定义、测量方法、偏差修正、模型计算整理成《效果评估量化分析标准流程》,推广至其他相关技术团队,同时培训基层技术员掌握量化软件操作与数据校验方法。
标准流程明确 “五步操作法”:第一步 “基准采集”(按气象条件筛选图像,校验数据);第二步 “干扰后采集”(确保成像条件一致,采集目标区域图像);第三步 “数据测量”(用软件计算模糊度、分辨率、错误率);第四步 “偏差修正”(代入修正模型,消除外部因素影响);第五步 “综合评估”(用分析模型打分,输出结论与优化建议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