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77章 技术缺陷整改优化(第2页)
电源优化方面,将原锂电池(24v/100Ah)升级为磷酸铁锂电池(24v/150Ah),容量提升 50%,续航延长至 16 小时;同时,增加 “太阳能充电板”(功率 100w),晴天可边工作边充电,续航进一步延长至 24 小时以上,满足全天 24 小时不间断干扰需求。孙技术员测试显示:在夏季晴天(光照强度 800w/㎡),太阳能板每小时可充电 10Ah,设备连续工作 28 小时无断电。
散热改进方面,针对夏季高温(40c)下设备主机温度超 65c的问题,在主机侧面增加 3 个铝制散热片(面积 0.5㎡),并加装 1 个静音风扇(转速 2000 转 / 分钟),形成 “被动散热 + 主动排风” 的散热系统;测试显示,40c环境下,主机温度稳定在 55c,低于 65c的安全阈值,未再出现因过热导致的功率下降。
防护升级方面,设备外壳防护等级从 ip54 提升至 ip65,可抵御暴雨、沙尘侵袭:主机与电源外壳采用密封胶条密封,接口处加装防水防尘盖;天线连接处采用镀金触点,减少沙尘导致的接触不良。在沙尘环境(沙尘浓度 10g/m3)测试中,设备连续工作 12 小时,信号稳定性误差≤2%,远优于整改前的 8%;暴雨测试(降雨量 50mm/h)中,设备无进水故障,完全满足野外部署需求。
1977 年底,团队将整改重点转向 “热发生器功率输出曲线适配”—— 在边缘区域干扰补盲达标后,效果评估显示:冬季低温环境下,边缘区域热伪装错误率仍达 72%(核心区域 78%),未达设计目标。负责热信号优化的郑技术员,通过红外热像图对比发现:假目标热发生器的功率输出曲线与真实反应堆差异显着,主要体现在 “启动阶段升温过快、满负荷阶段温度波动过小”。
郑技术员团队首先采集真实反应堆的 “全周期功率输出曲线”:通过退役反应堆的历史运行数据,记录从启动到满负荷(12 小时)、再到停机(8 小时)的温度变化规律 —— 启动阶段(0-4 小时):温度从室温(25c)缓慢升至 280c,每小时平均升温 63.75c;满负荷阶段(4-16 小时):温度稳定在 280-290c,波动幅度 ±5c;停机阶段(16-24 小时):温度从 280c缓慢降至 50c,每小时平均降温 28.75c。
对比假目标热发生器的现有曲线:启动阶段(0-2 小时)即升温至 280c,每小时升温 127.5c,是真实曲线的 2 倍;满负荷阶段温度波动仅 ±2c,远小于真实曲线的 ±5c;这种 “快升稳恒” 的曲线特征,在冬季低温背景下(环境温度 - 10c),与真实反应堆的 “缓升波动” 特征差异更明显,易被红外侦察识别。
团队提出 “动态功率调节” 整改方案:在热发生器的控温模块中加入 “真实曲线模拟算法”,通过 pid 控制器实时调整加热功率 —— 启动阶段降低初始功率(从 2000w 降至 1000w),延长升温时间至 4 小时;满负荷阶段加入 “随机波动因子”,使温度在 280-290c间随机波动 ±5c;停机阶段逐步降低功率(从 1000w 降至 200w),延长降温时间至 8 小时。初步实验室测试显示,优化后曲线与真实反应堆的相似度从 65% 提升至 85%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1978 年初,团队启动 “热发生器功率输出曲线的硬件与软件适配”,由负责热控技术的冯工程师牵头,将 “动态功率调节” 方案落地到 32 台热发生器(含边缘区域 6 台),解决 “算法与硬件不匹配” 的问题。
硬件适配方面,现有热发生器的加热模块最大功率为 2000w,无法满足启动阶段 1000w 的低功率稳定输出(原模块在低功率下易出现温度波动);冯工程师团队更换加热模块为 “可调功率型”(500-2000w 连续可调),采用双向可控硅调节电流,实现低功率下的稳定加热。测试显示:加热模块在 1000w 功率下,温度波动 ±1c,完全满足启动阶段的精度需求。
软件优化方面,开发 “曲线模拟控制程序”,将真实反应堆的温度数据转化为功率控制指令:启动阶段,程序每 10 分钟调整一次功率(从 500w 逐步升至 1000w),确保每小时升温 63-65c;满负荷阶段,程序每 5 分钟生成一个随机功率值(对应温度波动 ±5c);停机阶段,程序每 15 分钟降低一次功率(从 1000w 逐步降至 200w)。程序还支持 “场景切换”,可根据季节调整基准温度(冬季将满负荷温度提升至 290-300c,增大与环境温差)。
单台设备调试阶段,冯工程师团队对 32 台热发生器逐一校准:通过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测设备温度,对比程序设定曲线,调整 pid 参数(比例系数、积分时间),确保实际温度与设定值的误差≤3c。例如,边缘区域 1 号热发生器(模拟反应堆芯)调试后,启动阶段 4 小时温度达 282c(设定 280c),误差 2c;满负荷阶段温度波动 ±4.8c,与真实曲线高度一致。
1978 年中期,团队组织 “整改效果全场景验证”,由负责综合测试的吴技术员牵头,覆盖边缘区域、核心区域,涵盖高温、低温、雨天、沙尘等典型环境,全面验证干扰补盲与热曲线优化的综合效果。
边缘区域验证:在冬季低温(-12c)环境下,启动 3 台便携式干扰机与 6 台优化后的热发生器,模拟 kh-9 卫星过顶 —— 卫星图像分析显示,边缘区域分辨率从整改前的 2.8 米降至 3.4 米,热伪装错误率从 72% 升至 78%,与核心区域效果持平;干扰信号稳定性在雨天(降雨量 40mm/h)测试中,持续 8 小时无中断,功率波动≤3%。
核心区域验证:同步测试固定干扰机与优化后的热发生器,核心区域分辨率稳定在 3.5 米,热伪装错误率 79%,较整改前(78%)略有提升,主要因热曲线优化后假目标热特征更逼真;在高温(42c)环境下,热发生器满负荷运行 12 小时,温度稳定在 285±5c,无过热故障,便携式干扰机与固定设备的信号同步误差≤0.08 秒,未出现信号叠加干扰。
极端环境验证:在沙尘环境(沙尘浓度 15g/m3)下,便携式干扰机连续工作 24 小时,信号强度保持 85dBuv/m,热发生器温度波动 ±4c;在暴雨(降雨量 60mm/h)环境下,所有设备无进水故障,热伪装错误率 77%,仍达标。验证结束后,吴技术员团队出具《整改效果评估报告》,结论为:两项核心缺陷均已解决,工程整体满足设计目标。
1978 年底,团队启动 “整改方案标准化与流程固化”,由负责技术文档的何技术员牵头,将便携式干扰机研发、部署、维护,以及热发生器曲线优化的经验,整理成《技术缺陷整改标准化流程》,明确 “问题诊断 - 方案设计 - 设备研发 - 现场部署 - 效果验证 - 迭代优化” 六步流程,确保后续同类缺陷可快速复制整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