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78章 长期反制机制建立(第2页)
团队对候选地进行量化评估:用 “电磁干扰检测仪” 测量 B 地干扰强度达 45dBuv/m,超出 “≤30dBuv/m” 的标准,排除;C 地交通成本过高(设备运输需修建临时道路),排除;A 地与 d 地对比,d 地供电更稳定(现有 110kv 变电站,无需新建),且电磁干扰 32dBuv/m,接近标准,仅需加装屏蔽措施即可,最终确定 d 地为监控站选址。
功能规划方面,监控站拟分 “雷达监测区、光学观测区、数据处理区”:雷达监测区部署 2 部 x 波段跟踪雷达(覆盖低轨卫星),光学观测区安装 1 台高精度光学望远镜(辅助轨道计算),数据处理区配备服务器与工作站,运行轨道计算与预警软件;孙工程师绘制 “监控站布局图”,明确各区域间距(雷达与光学设备间距 50 米,避免相互干扰),为后续建设提供蓝图。
1981 年初,24 小时卫星轨道监控站进入硬件建设阶段,由负责设备安装的郑技术员牵头,协调雷达、光学、计算机等设备的采购与部署,确保按规划落地。
雷达设备安装:采购的 2 部 x 波段跟踪雷达(最大探测距离 500 公里,轨道计算误差≤100 米)运抵后,郑技术员团队先平整场地,浇筑 3 米深的混凝土基础(确保雷达运行稳定,抗风等级达 12 级);安装时用全站仪校准雷达仰角与方位角,确保覆盖卫星常过顶的空域;调试阶段,跟踪某已知低轨卫星(轨道高度 300 公里),连续 24 小时记录轨道数据,计算误差 85 米,符合设计要求。
光学设备部署:高精度光学望远镜(焦距 2 米,分辨率 1 角秒)安装在观测塔(高度 15 米,避免地面遮挡),塔内配备恒温系统(温度控制在 20±2c,防止镜片起雾影响观测);郑技术员团队测试望远镜的跟踪精度:对某亮度 5 等的卫星,连续跟踪 30 分钟,脱靶量≤0.5 角秒,满足轨道辅助计算需求。
数据处理区建设:部署 8 台服务器(4 台用于轨道计算,4 台用于数据存储备份),搭建局域网(传输速率 100mbps,确保实时数据传输);安装轨道计算软件(引入 j2、j3、j4 项摄动模型,提升低轨卫星轨道预测精度)与预警系统(设置 “卫星过顶前 2 小时自动预警” 功能);测试中,软件预测某卫星过顶时间为 14:30:25,实际过顶时间 14:30:32,误差仅 7 秒,预警及时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供电与保障系统建设:从附近变电站引入双回路供电(防止单回路断电),配备 2 台柴油发电机(功率 200kw,断电后 10 秒内自动切换);建设值班宿舍与设备维护间,安排 4 班轮班值守(每班 3 人,负责设备监控与数据记录),确保 24 小时不间断运行。
1981 年中期,监控站启动软件系统优化与功能测试,由负责软件开发的冯技术员牵头,解决 “轨道计算精度不足”“预警信息推送不及时” 等问题,确保系统实用可靠。
轨道计算软件优化:原软件对高轨卫星(轨道高度>1000 公里)的计算误差较大(达 300 米),冯技术员团队加入 “太阳辐射压摄动模型”(高轨卫星受太阳辐射影响更显着),同时引入 “历史轨道数据融合算法”,结合过往 3 个月的卫星轨道数据修正当前计算;优化后,对某高轨卫星的计算误差降至 120 米,满足监测需求。
预警系统升级:原系统仅能在监控站本地发出声光预警,无法同步推送至反制团队;冯技术员开发 “多终端预警推送功能”,通过有线通信(连接核设施反制指挥中心)与无线电台(联络野外反制团队),同步发送预警信息(含卫星过顶时间、覆盖区域、建议反制措施);测试中,预警信息从监控站发出到反制团队接收,仅需 15 秒,响应及时。
数据存储与分析功能完善:开发 “卫星轨道数据库”,自动存储过往 1 年的卫星轨道数据,支持按 “卫星型号、过顶频次、轨道高度” 等条件查询,方便分析卫星活动规律(如某卫星每月过顶某区域 3 次,多在上午 9 - 11 点);同时,加入 “轨道异常检测功能”,当卫星轨道变化量超 500 米(正常波动≤200 米)时,自动报警,提示可能存在变轨侦察风险。
全功能测试:连续 72 小时跟踪 6 颗不同轨道类型的卫星(低轨、中轨、高轨),轨道计算误差均≤150 米,预警准确率 100%,数据存储无丢失,异常检测成功识别 1 次卫星小幅度变轨(变化量 350 米),监控站完全具备 24 小时运行能力。
1981 年底,团队启动 “监控站与反制系统的协同联动测试”—— 监控站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反制行动提供支撑,需实现 “监控预警 - 反制启动 - 效果反馈” 的闭环。负责协同测试的吴技术员,制定联动流程:监控站发出卫星过顶预警→反制团队按规范启动干扰与伪装→反制后监控站跟踪卫星成像情况→反馈效果数据至反制团队,用于评估与优化。
首次协同测试针对 kh - 9 卫星模拟过顶:监控站提前 2 小时发出预警(过顶时间 10:00:00,覆盖区域含某核设施);反制团队按规范部署 19 台固定干扰机 + 3 台便携补盲机,热发生器按优化曲线运行;过顶期间,监控站通过雷达监测卫星是否调整轨道(无异常),光学设备观测卫星是否启动成像(确认成像);过顶后 1 小时,监控站接收卫星图像数据(模拟获取),分析得分辨率降至 3.4 米,热伪装错误率 78%,将数据反馈反制团队,确认效果达标。
测试中发现 “协同延迟” 问题:监控站预警信息推送后,反制团队需 1 小时准备(设备开机、参数调整),若卫星突然提前 30 分钟过顶,可能错过准备时间;吴技术员优化流程:监控站在 “提前 2 小时预警” 基础上,增加 “提前 1 小时二次确认预警”(结合最新轨道数据,修正过顶时间),反制团队提前 30 分钟进入待启动状态,将准备时间压缩至 30 分钟,应对突发情况。
二次测试中,监控站首次预警过顶时间 14:00,二次确认修正为 13:45(卫星提前 15 分钟),反制团队已进入待启动状态,13:40 完成所有准备,13:45 准时启动反制,效果仍达标(分辨率 3.5 米)。这次协同测试,验证了监控站与反制系统的联动能力,形成 “预警 - 准备 - 执行 - 反馈” 的完整闭环。
1982 年初,情报部门反馈 “美军可能部署 kh - 11 数字成像卫星”,其采用数字成像技术(替代传统胶片),分辨率更高(传称达 0.3 - 0.5 米),且能实时传输图像,反制难度显着提升。团队立即启动 “针对 kh - 11 的技术储备” 工作,由负责前沿技术研究的何技术员牵头,聚焦 “数字成像干扰技术、新型伪装材料、智能反制算法” 三大方向。
数字成像干扰技术研究:kh - 11 的数字成像依赖高频数字信号,传统干扰信号(针对胶片成像)可能失效;何技术员团队分析数字成像原理(将光信号转化为数字像素信号),提出 “数字信号噪声干扰” 方案 —— 研发能发射高频噪声信号(2 - 3ghz)的干扰模块,叠加在卫星数字成像的信号链中,导致像素失真,降低分辨率;实验室测试中,该模块对模拟数字成像设备(分辨率 0.5 米)进行干扰,成像后分辨率降至 2.8 米,初步验证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