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9章 研发需求正式申报(第2页)
可编程算法模块(刘技术员负责):基于国产 2716 型 eprom(1kB 容量),开发 5 种基础加密算法的存储与切换逻辑,设计 “一键场景选择” 的算法调用接口,关键突破点为算法快速加载技术(切换时间≤10 秒),避免通信中断。
硬件集成模块(周技术员负责):采用 16 位数据总线(国产 8259 控制器),实现各模块的高速数据传输;设计 “主备双模块” 冗余(密钥生成、可编程单元),提升抗毁性;优化电源管理电路(宽压 9-28v 输入),关键突破点为低功耗设计(便携场景≤15w),解决续航问题。
兼容性适配模块(吴技术员负责):开发 “自适应衰减补偿” 的模拟接口(适配 Amfm 电台)、“电平自动转换” 的数字接口(rs-232,适配计算机),加装电磁屏蔽层(铜箔 0.2mm),关键突破点为多场景接口集成,确保与国内 85% 以上现役通信设备兼容。
1980 年 5 月 30 日,研发周期与阶段规划确定 —— 团队参考国内同类电子设备研发周期(通常 2-3 年),结合 “73 式” 的技术复杂度,将研发分为 “模块研发(8 个月)、整机组装(4 个月)、测试优化(6 个月)、验收定型(2 个月)” 四个阶段,总周期 20 个月,计划 1982 年 1 月完成定型。
第一阶段(1980 年 6 月 - 1981 年 1 月):模块研发与测试,各模块完成原型制作(如随机数生成器、可编程逻辑电路),通过单项性能测试(如熵值、切换时间),解决关键技术瓶颈(如低温速率、总线拥堵),每月提交进度报告,确保模块性能达标。
第二阶段(1981 年 2 月 - 1981 年 5 月):整机组装与联调,将四大模块集成,测试模块间的数据交互(如密钥模块与算法模块的协同),解决集成问题(如电磁干扰、供电冲突),完成 3 台原理样机制作,开展初步功能验证。
第三阶段(1981 年 6 月 - 1981 年 11 月):场景化测试与优化,在军事野外(边境)、外交固定(机房)、科研应急(临时组网)场景开展测试,收集用户反馈(如操作复杂度、适配问题),优化硬件(如简化接口)与软件(如调整算法参数),使设备满足实战需求。
第四阶段(1981 年 12 月 - 1982 年 1 月):验收定型与文档整理,邀请国防科工委、总参情报部、电子工业部的专家开展验收测试(验证所有指标),完成《“73 式” 电子密码机技术手册》《测试报告》等文档,申请定型批复,为后续量产做准备。
1980 年 6 月 5 日,资源需求测算与申报 —— 王技术员团队结合研发周期与模块需求,精准测算经费、人员、设备三类资源需求,确保申请合理且可落地。
经费需求:总预算 120 万元(当时币值),按阶段分配:模块研发 40 万元(含元件定制、测试设备租赁)、整机组装 25 万元(集成材料、样机制作)、测试优化 35 万元(场景测试差旅、用户反馈奖励)、验收定型 20 万元(专家评审、文档编制),经费明细附《元件价格清单》(如 2Ap12 二极管 5 元 / 只、2716 eprom 20 元 / 片),确保透明可查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人员需求:核心研发团队 15 人(算法工程师 3 人、硬件工程师 5 人、测试工程师 4 人、文档专员 3 人),需协调外部专家 5 人(密码学、电磁兼容领域),同时申请从某电子元件厂抽调 2 名技术人员(熟悉国产元件性能),确保研发过程中的技术支持。
设备需求:申请采购或租赁关键测试设备(高低温箱、振动台、电磁兼容测试仪),协调某军区通信站、外交部通信处提供测试场景(如边境野外通信点、机房环境),借用 3 台现役通信设备(139 型电台、djs-130 计算机)用于兼容性测试,避免重复采购,节约经费。
资源需求还考虑 “风险预留”:预留 10 万元应急经费(应对元件价格上涨、技术瓶颈攻关),预留 2 名备用人员(防止核心成员离职),确保研发过程中无资源断供风险。
1980 年 6 月 10 日,预期成果与实战价值明确 —— 申报书详细阐述 “73 式” 研发的三大预期成果,聚焦技术突破、应用落地、行业影响,体现项目的战略意义。
成果一:1 款自主可控的电子密码机产品,量产版满足所有研发指标(破解时间≥70 天、加密速度≥1200 字符 / 分钟、适配 85% 现役设备),核心元件国产化率≥95%(仅少量高精度电阻依赖进口,计划后续实现国产替代),避免 “卡脖子” 风险,年产量可达 500 台,优先供应边境军区、外交部等重点部门。
成果二:3 项核心技术突破,包括 “双因子动态密钥生成技术”(熵值≥7.2 bits/byte)、“多算法可编程切换技术”(切换时间≤10 秒)、“多场景兼容接口技术”(适配电台与计算机),形成 3 项技术规范(《动态密钥生成标准》《可编程算法接口规范》《通信设备兼容指南》),为后续同类设备研发提供技术参考。
成果三:1 套实战应用验证体系,完成军事、外交、科研 3 类场景的应用测试,形成《“73 式” 电子密码机场景应用手册》,培养 20 名专业运维人员(覆盖重点部门),确保设备列装后能快速投入使用,预计列装后可使国内通信截获事件减少 70% 以上,关键信息泄露风险降至 15% 以下。
实战价值部分特别强调,“73 式” 将填补国内电子密码机的技术空白,使我方在与美方的加密技术对抗中,从 “被动防御” 转为 “主动防御”,为后续应对美方 kh-11 等新型侦察技术提供通信安全保障。
1980 年 6 月 15 日,申报材料审核与完善 —— 陈恒团队邀请此前参与可行性论证的 7 位专家(刘专家、周专家等)对申报书进行最终审核,重点检查指标合理性、周期可行性、资源匹配性,根据专家意见调整完善。
专家审核发现的问题:一是研发周期中 “测试优化阶段” 仅 6 个月,可能无法覆盖所有场景测试(如高原、海岛等极端环境),建议延长至 8 个月,总周期调整为 22 个月(1982 年 3 月定型);二是经费预算中 “应急经费” 占比不足(8.3%),建议提升至 15%(18 万元),应对可能的技术攻关需求;三是预期成果中 “国产化率” 未明确进口元件的替代计划,需补充 “1982 年底实现 100% 国产化” 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