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5章 跨单位人员协调
卷首语
1958 年秋,电子加密设备研发进入人力集结的关键阶段 ——19 名技术人员分散于高校、科研院所、生产工厂等不同单位,各自承担着科研攻关、生产任务,跨单位协调成为人员抽调的核心挑战。中科院计算所的算法专家、电子工业部下属工厂的电子工程师,既是研发急需的技术力量,也是原单位的骨干资源。这场围绕 “人员抽调、需求平衡、高效集结” 的跨单位协作,不仅突破了体制壁垒,完成了 19 人团队的组建,更开创了 “科研 - 生产” 单位协同支撑关键技术研发的模式,为后续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的跨单位协作提供了早期实践经验。
一、协调工作的启动背景与核心对象
随着研发团队组建规划确定,人员抽调面临 “跨单位资源调度” 的核心难题:19 名人员中,2 人需从中科院计算所抽调(算法方向)、7 人来自电子工业部下属工厂(北京电子管厂 4 人、上海无线电二厂 3 人),其余 10 人来自高校与军队研究院,不同单位的管理体系、任务优先级差异,增加了协调复杂度。
张工作为协调总负责人,成立 “跨单位协调小组”,成员包括人力部门专员(2 人)、原测试团队骨干(3 人),明确协调目标:1958 年 10 月 30 日前完成全部 19 人抽调集结,且不影响原单位核心任务,实现 “研发需求” 与 “单位利益” 的平衡。
协调小组首先完成 “单位需求调研”:走访中科院计算所,了解其在研密码学项目进度,确认抽调人员对项目的影响;调研电子工业部下属工厂,掌握北京电子管厂的电路设计任务、上海无线电二厂的元器件生产计划,为后续沟通提供依据。
基于调研结果,协调小组制定 “分单位协调方案”:针对中科院计算所,聚焦 “科研任务衔接”,承诺抽调人员的科研项目由团队协助对接;针对电子工业部下属工厂,聚焦 “生产任务补位”,协调其他工厂支援,确保生产不受影响。
协调启动前,小组还整理了 “研发任务紧迫性说明”,详细阐述 19 项核心指标的战略意义、研发进度对通信安全的影响,作为与各单位沟通的重要依据,争取理解与支持。
二、与中科院计算所的协调过程
中科院计算所是算法人才的核心来源,需抽调 2 名资深密码学专家(负责密钥体系与抗破解优化),协调小组首先与计算所科研处对接,由张工带队,于 1958 年 9 月 5 日召开首次协调会,介绍研发需求与人员要求。
会议中,计算所提出顾虑:抽调的 2 名专家(李工、周工)正主导 “军用密码算法优化” 项目,若中途抽调,可能导致项目延期。协调小组当场承诺:安排研发团队 1 名算法专员(郑工)加入计算所项目组,协助完成剩余工作,确保项目按原计划推进。
针对人员抽调期限,双方达成共识:李工(密钥体系方向)于 9 月 25 日提前到岗,参与研发方案设计;周工(抗破解优化方向)待计算所项目阶段性成果交付后(10 月 15 日)到岗,期间通过书面形式提供技术支持,兼顾双方需求。
协调小组还与计算所签订 “人员借调协议”,明确借调期限(2 年)、薪酬福利(由研发项目承担,不影响原单位待遇)、技术成果归属(研发期间成果归双方共有,可用于计算所后续科研),消除计算所的利益顾虑。
9 月 25 日,李工如期到岗;10 月 16 日,周工完成计算所项目交接后顺利集结,中科院计算所的协调任务完成,2 名算法专家的到岗,为密钥体系设计与抗破解优化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。
三、历史补充与证据:中科院计算所协调函
1958 年 9 月的《关于抽调李 xx、周 xx 同志参与电子加密设备研发的协调函》(档案号:xz-1958-057),现存于中科院计算所档案库,由协调小组与计算所科研处共同签署,包含协调过程、承诺条款、人员交接安排,共 6 页,是协调的核心凭证。
函件中 “人员信息” 部分明确:“李 xx,男,计算所密码学研究室副主任,10 年密码算法研发经验,主导过 3 项军用密码项目,抽调后负责研发团队密钥体系组工作;周 xx,男,计算所抗破解技术组组长,8 年相关经验,擅长暴力破解防御算法,抽调后负责抗破解优化组工作”,人员资质与研发需求高度匹配。
函件中 “任务衔接承诺” 记录:“研发团队指派郑 xx 同志(算法测试专员)于 9 月 10 日前加入计算所‘军用密码算法优化’项目组,协助周 xx 同志完成剩余算法验证工作,确保项目于 10 月 15 日前交付阶段性成果,不影响计算所科研进度”,承诺具体可落地。
函件附件的 “技术成果归属协议” 显示:“李 xx、周 xx 同志在研发期间参与设计的加密算法,其知识产权归研发项目牵头单位与中科院计算所共有,双方均可在非商业领域使用,商业应用需另行协商”,明确利益分配,避免后续纠纷。
函件末尾的 “交接确认” 栏,有计算所科研处处长、协调小组组长(张工)的签名,日期为 9 月 8 日,标志着与中科院计算所的协调正式达成,为人员抽调提供了官方依据。
四、与电子工业部下属工厂的协调
电子工业部下属的北京电子管厂(需抽调 4 名电路设计工程师)、上海无线电二厂(需抽调 3 名元器件适配工程师),是电子工程板块人员的主要来源,协调小组分两路展开工作,王工负责北京地区,赵工负责上海地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