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8章 研发启动筹备(第3页)
目录末尾 “资料维护计划” 明确:每季度对纸质资料进行防潮、防虫处理;每年对核心资料(如算法源代码、电路原理图)进行复制备份;资料内容若因研发优化更新,需及时补充新版本并标注 “修订版”,确保资料时效性。
八、研发启动会的筹备与议程设计
1 月 30 日,张工团队启动研发启动会筹备,明确会议核心目标:向 19 名研发人员、5 家协作单位代表、国防科工委监督员传达研发任务、时间节点与责任分工,凝聚共识,确保 2 月起正式进入核心技术攻关阶段。
参会人员确定为 3 类:研发团队全员(19 人)、协作单位代表(中科院计算所 2 人、北京电子管厂 2 人、上海无线电二厂 2 人等,共 12 人)、国防科工委监督员(2 人),合计 33 人,会议定于 2 月 1 日上午 9 点在研发场地会议研讨区召开,时长 3 小时。
会议材料准备聚焦 “任务落地”:编制《“73 式” 电子密码机研发执行计划》(含 5 年总周期分解、各阶段任务清单、责任人)、《研发团队职责分工表》(明确各模块负责人、成员、核心任务)、《协作单位配合要求》(明确各协作单位的技术支持节点与交付物),共 3 类 15 份材料,提前 1 天送达参会人员。
会议议程设计为 4 个环节:开场致辞(张工,15 分钟),介绍立项背景与筹备情况;任务部署(李工、王工分别介绍算法与硬件板块任务,60 分钟);协作对接(协作单位代表发言,45 分钟);总结要求(国防科工委监督员讲话,30 分钟),每个环节设定时间节点,确保会议高效。
会场布置与后勤准备同步推进:会议研讨区摆放参会人员名牌(按 “研发团队 - 协作单位 - 监督员” 分区),投影设备调试到位(用于展示执行计划与职责分工表);准备会议手册(含材料汇编、场地导览图);安排茶歇(15 分钟),确保参会人员舒适参会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九、研发启动会的召开与任务明确
2 月 1 日上午 9 点,研发启动会如期召开,张工首先致辞:回顾从 1958 年技术论证到 1962 年立项批复的历程,说明筹备工作已全部完成(场地、设备、资料均验收合格),强调 “73 式” 研发对国产电子加密技术的战略意义,号召团队 “五年攻坚、确保达标”。
任务部署环节,李工(算法板块负责人)详细解读算法研发任务:第一阶段(1963.2-1964.12)需完成 128 位密钥生成算法代码固化(1963 年 12 月前)、分层同步协议优化(1964 年 6 月前),核心指标为 “10 节点同步延迟≤18 秒”,明确算法组 4 名成员的具体分工(如周工负责抗破解优化)。
王工(硬件板块负责人)部署硬件研发任务:第一阶段需完成双级加热补偿电路原型制作(1963 年 9 月前)、电磁屏蔽层性能测试(1964 年 3 月前),核心指标为 “-40c环境下加密错误率≤1%”,硬件组 7 名成员按 “电路设计 - 元器件适配 - 测试验证” 分工,如赵工负责环境防护电路设计。
协作对接环节,中科院计算所代表承诺:1963 年 6 月前完成分层同步协议的代码协作开发;北京电子管厂代表承诺:1963 年 3 月前交付首批 1000 只定制 3Ag1 晶体管,确保 β 值波动≤±15%;上海无线电二厂代表承诺:1963 年 6 月提供首批加密芯片样品,各方均签署《协作任务确认书》。
国防科工委监督员总结强调:要求研发团队每季度提交进度报告,每半年配合中期检查;经费使用需严格按专项账户管理,杜绝挪用;核心技术需严格保密,避免泄露;最后宣布 “73 式” 电子密码机研发正式启动,全场鼓掌确认,研发工作进入实质推进阶段。
十、启动筹备的历史意义与后续影响
从研发推进看,启动筹备为 “73 式” 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—— 场地、设备、资料的系统化准备,避免了研发过程中 “无场地可用、无设备测试、无资料参考” 的困境,确保 2 月起顺利进入核心技术攻关,为后续 5 年研发按周期推进提供了硬件与技术支撑。
从团队协作看,筹备过程与启动会推动了 “研发团队 - 协作单位” 的协同落地:通过明确协作单位的支持节点(如电子厂的元器件交付时间)、建立日常沟通机制(如每周协作对接会),打破了单位间的壁垒,形成了 “算法 - 硬件 - 元器件” 的协同研发链条,提升了研发效率。
从规范管理看,筹备中建立的场地管理、设备台账、资料归档、经费审批等制度,为后续研发管理提供了标准范式:如设备台账确保了测试设备的维护与校准,资料归档确保了技术成果的传承,这些制度后续被应用于 “73 式” 研发全周期,避免了管理混乱。
从技术保障看,筹备中采购的测试设备(如高低温箱、晶体管参数测试仪)、搭建的屏蔽实验室,为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了关键支撑:如双级加热电路的低温性能测试、加密算法的抗电磁干扰测试,均依赖这些设备完成,确保技术研发符合 19 项指标要求。
从历史传承看,“73 式” 研发启动筹备的经验(如 “场地 - 设备 - 资料” 协同准备、“任务 - 责任 - 时间” 三维部署),成为后续我国军用电子设备研发启动的重要参考:1970 年代的雷达、通信装备研发,均借鉴了这一筹备模式,推动了我国军工研发体系的规范化、系统化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