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1000章 阶矩阵加密逻辑设计(第2页)

 37 阶可逆矩阵的构造是设计关键:吴工采用 “随机生成 + 可逆验证” 策略,通过计算机(当时的电子管计算机)随机生成 100 个 37 阶 0-1 矩阵,再通过高斯消元法验证可逆性,最终筛选出 8 个可逆矩阵(m1-m8),如 m1 的第 1 行元素为 [1,0,1,...,0,1](37 个元素,含 19 个 1、18 个 0),经验证其逆矩阵存在,且变换后数据混淆度达标。

 长报文分组优化按专家建议实施:陈工设计 “随机补零算法”,对不足 37 字节的分组(如最后一组仅 29 字节),随机选择 8 个位置插入零字节(而非固定在末尾),并在第 37 字节记录补零位置索引(通过二进制编码表示),解密时可根据索引准确移除零字节,避免补零规律被破解者利用。

 设计中解决 “矩阵乘法运算耗时” 问题:初期 37 阶矩阵乘法需 37x37=1369 次乘法运算,耗时 0.8 秒 / 次变换,8 次变换共 6.4 秒,加上分组与拼接耗时,总耗时达 7.2 秒 / 1000 字符(接近目标 7 秒)。吴工优化运算顺序,将矩阵按 “4x4 子矩阵” 拆分,通过子矩阵并行运算,将单次变换耗时降至 0.7 秒,总耗时缩短至 6.8 秒,满足效率要求。

 1964 年 5 月中旬,37 阶矩阵加密核心逻辑设计完成,形成《37 阶矩阵加密逻辑数学模型报告》,包含四步逻辑流程、8 个变换矩阵参数、补零算法、运算优化方案,共 62 页,为后续仿真测试与流程图绘制提供详细设计依据。

 五、加密逻辑的仿真测试与正确性验证

 逻辑设计完成后,郑工团队搭建专项仿真平台,开展 “正确性 - 安全性 - 效率” 三维测试,测试数据选取 10 类实战常见密文(含军事指令、边防巡逻报告、铁路调度信息等),每类数据 1000 字符,共 字符,确保测试覆盖全场景。

 正确性验证聚焦 “加密 - 解密完整性”:对 字符明文进行加密,再通过 8 个矩阵的逆矩阵(m1?1-m8?1)解密,结果显示解密后明文与原明文完全一致(错误率 0),补零算法可准确移除零字节(校验位识别准确率 100%),验证逻辑可逆性与完整性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安全性测试通过 “攻击仿真” 实现:模拟两种主流攻击方式 —— 暴力破解(10 万次 / 秒计算机)与差分分析,测试显示:暴力破解 72 小时仅遍历 2^42 种可能(不足 37 阶矩阵解空间的 10^-19),未成功破解;差分分析 次攻击仅成功 3 次,成功率 0.03%,优于≤0.05% 的目标。

 效率测试在模拟实战环境下进行:-40c低温环境中,1000 字符加密耗时 6.8 秒(指标≤8 秒),加密速度达 147 字符 / 秒(指标≥100 字符 / 秒);多节点(10 节点)协同加密时,因分组数量减少,同步延迟降至 12 秒(指标≤18 秒),所有核心效率指标均优于要求。

 1964 年 5 月底,《37 阶矩阵加密逻辑仿真测试报告》完成,共 45 页,包含 10 类数据的测试原始记录、攻击仿真结果、环境适应性数据,通过内部评审,确认加密逻辑满足设计目标,可进入算法流程图绘制阶段。

 六、历史补充与证据:加密逻辑设计手稿与测试记录

 1964 年 3-5 月的《37 阶矩阵加密逻辑设计手稿与仿真测试记录》(档案号:jx-1964-002),现存于研发团队档案库,包含吴工的矩阵构造推导、陈工的分组算法设计、郑工的测试原始数据,共 186 页,是设计过程的直接见证。

 矩阵构造推导手稿第 32 页显示:“m1 矩阵第 5 行元素 [0,1,0,...,1,0],通过高斯消元法计算其行列式值为 1(模 2),可逆性验证通过;m1 逆矩阵第 10 行元素 [1,0,...,0,1],解密时与密文向量相乘可恢复中间明文向量”,推导步骤清晰,可逆性验证过程完整。

 分组算法设计手稿第 15 页记录:“测试用例:明文‘边防巡逻队今日 18 时归队’(29 字节),补零位置随机选择第 3、7、12、15、19、23、28、32 字节(共 8 个零字节),第 37 字节校验位编码为‘0’(二进制,对应十进制 72,记录补零数量),解密时根据校验位准确移除零字节,恢复原明文”,补零算法实例具体可追溯。

 仿真测试记录页(5 月 20 日)显示:“-40c环境测试,第 5 组军事指令数据(1000 字符),加密耗时 6.78 秒,解密后与原明文对比,无字符差异;差分分析攻击第 8762 次尝试时成功 1 次,攻击成功率 0.0302%,符合设计目标”,测试数据精确,验证逻辑正确性。

 手稿末尾有设计团队的每日工作记录,如 “4 月 28 日:解决 m3 矩阵不可逆问题,重新生成并验证”“5 月 15 日:优化分组算法,补零位置从固定改为随机,攻击成功率从 0.08% 降至 0.03%”,还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与优化轨迹。

 七、算法流程图的绘制与标准化

 1964 年 6 月初,算法流程图绘制工作由赵工负责(新增图形设计专员,具备军用标准流程图绘制经验),团队首先确定流程图绘制规范,遵循 1964 年《军用电子设备算法流程图绘制标准》(gjB-1964-002),明确符号含义(如矩形表示 “操作”、菱形表示 “判断”、箭头表示 “流程方向”)、字体大小(标题三号、内容五号)、颜色标准(操作框蓝色、判断框黄色)。

 流程图按 “加密 - 解密” 两大模块绘制,加密模块分为 6 个核心步骤:1明文输入与长度判断;237 字节分组(含随机补零与校验位添加);337 阶矩阵 m1 变换(模 256 运算);4重复 m2-m8 变换(共 8 次);5变换后向量拼接;⑥密文输出,每个步骤标注输入输出参数(如 “步骤2输入:明文片段;输出:37x1 列向量”)。

 解密模块对应加密流程反向设计:1密文输入与分组(拆分 37 字节向量);2m8?1 逆矩阵变换(模 256 运算);3重复 m7?1-m1?1 变换(共 8 次);4校验位识别与零字节移除;5明文片段拼接;⑥明文输出,确保与加密流程完全可逆,流程图中用虚线箭头标注加密与解密的对应关系。

 流程图还包含 “异常处理分支”:如步骤2中 “明文长度为 0”(空输入)、步骤3中 “矩阵运算溢出”(虽已通过模 256 避免,但预留处理逻辑),异常分支标注 “报警提示” 与 “流程终止”,确保算法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。

 1964 年 6 月中旬,算法流程图绘制完成,共 2 张 A0 尺寸图纸(加密模块 1 张、解密模块 1 张),标注图号 “Lf-73-001”“Lf-73-002”、绘制人(赵工)、审核人(李工)、日期(1964.6.15),通过国防科工委标准化部门评审,确认符合军用标准,可用于后续代码固化与硬件设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