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4章 算法模块切换机制设计(第2页)
12月5日,团队开展双缓存续传测试:用1000字符明文(28组)测试“分组→矩阵→密钥”全流程,双缓存并行读写无等待,数据校验成功率100%,无满溢情况,数据连续性完全达标,形成《数据连续性测试报告》。
六、历史补充与证据:数据连续性测试档案
1964年12月的《“73式”模块切换数据连续性测试档案》(档案号:sq-1964-002),现存于军事通信技术档案馆,包含测试方案、原始数据、波形图,共36页,由马工、郑工共同记录,是数据保障设计的核心证据。
档案中“测试方案”明确:测试数据为1000字符军事指令明文(Ascii码,分28组37字节向量),测试节点为“分组→矩阵”“矩阵→密钥”“密钥→输出”,监测指标为切换延迟、数据丢失率、校验失败率,测试环境为磁芯存储器模拟环境(地址0x4000-0x807f)。
原始数据页(12月5日)记录:“第1组分组数据(0x41-0x6f,对应Ascii码A-o等)写入A区0x4000-0x4024,耗时0.08us;矩阵模块0.05us后开始读取,耗时0.7us;同时分组模块写入第2组数据至b区0x4025-0x4049,耗时0.08us;矩阵读完A区后立即读b区,无等待,切换延迟0.05us\/次”,时序数据精准。
数据校验记录显示:“28组数据均附加2字节校验头,如第5组校验头为0x25(长度37)、0x8c(校验和),矩阵模块读取后计算校验和为0x8c,与校验头一致,校验成功率100%;模拟10次校验错误(手动修改1字节),模块均成功请求重发,重发后校验通过,重发成功率100%”,校验机制有效。
波形图页附示波器记录:“分组模块写A区的信号波形(地址0x4000-0x4024,数据有效电平高)与矩阵模块读A区的波形(读使能信号高)无重叠,并行读写时序正确;无满溢时缓存区状态波形(A\/b区就绪信号交替高),验证乒乓读写模式可行。
七、异常切换处理与降级机制
团队预判模块故障(如矩阵模块运算溢出、密钥模块求解失败)可能导致切换中断,设计“异常检测-故障定位-降级切换”的三级处理机制,确保流程不中断。
异常检测:切换控制单元实时监测状态寄存器的“故障位”(如矩阵模块故障时,0x8005第3位置1),同时监测数据校验结果(如校验失败次数≥3次),若触发任一异常条件,立即进入异常处理流程,检测响应时间≤0.02us。
故障定位:异常处理模块读取状态寄存器与模块日志(存储于0x3c00-0x3fff),定位故障模块与原因——例如“0x8005故障位=1,日志记录‘矩阵3运算溢出’”,则定位为矩阵变换执行模块(矩阵-01)故障,定位准确率≥99%。
降级切换:针对不同故障场景设计降级策略:若核心模块(如矩阵-01)故障,切换至备用模块(如矩阵-01备用代码,存储于0x1800-0x19ff),备用模块功能简化(如串行运算替代并行),虽速度降低20%(从0.7us增至0.84us),但可保障流程继续;若辅助模块(如日志记录)故障,直接跳过该模块,优先保障加密核心流程。
12月8日,团队模拟“矩阵模块故障”测试:触发故障后,异常检测耗时0.02us,定位故障耗时0.03us,降级切换至备用模块耗时0.05us,总中断时间0.1us,流程继续运行,数据无丢失,验证异常机制有效。
八、与磁芯存储器及硬件的适配设计
王工团队负责切换机制与磁芯存储器、硬件运算单元的适配,确保逻辑设计可落地,重点解决地址跳转、时序同步、接口兼容三大问题。
磁芯存储器地址适配:切换控制单元通过“地址指针寄存器”(0x8080-0x8081)管理缓存区地址跳转——例如从A区(0x4000)切换到b区(0x4025)时,控制单元自动将地址指针从0x4000更新为0x4025,跳转延迟≤0.01us,适配磁芯存储器的地址访问速度(0.8us\/次读写)。
硬件时序同步:切换控制单元输出“切换时钟信号”(频率10hz),与硬件运算单元(如矩阵乘法单元)的时钟同步,确保模块切换时,硬件运算单元的输入使能信号与数据读取时序匹配,避免“数据未到就运算”或“运算完成未读”,时序偏差≤0.005us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