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9章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(第2页)
6月5日,团队开展兼容性测试:将存储层扩展至32kb(2片16kb磁芯存储器),运算层新增1个辅助运算单元,设备正常运行,加密速度提升至160字符\/秒,验证扩展性设计有效,形成《硬件兼容性测试报告》。
九、方案评审与优化
6月6日-6月10日,团队组织“硬件总体方案评审会”,邀请国防科工委专家(3人)、算法团队(李工)、协作厂家(北京电子管厂、上海无线电二厂各2人)参会,重点评审架构合理性、功能适配性、环境适应性。
评审中,专家提出2项优化建议:一是数据总线速率从1hz提升至1.2hz,减少运算单元等待时间;二是接口层增加防雷击设计(串联气体放电管),适配野外雷暴环境,团队当场采纳。
优化措施实施:数据总线采用更高频率的ttL芯片(74Ls系列),调整时序参数,速率提升至1.2hz,交互延迟降至0.06us;接口层加装150v气体放电管(上海无线电二厂gd-1965型),雷击测试中放电管导通电流≤10A,保护接口组件,优化后总功耗仍≤35w。
优化后开展回归测试:1.2hz总线速率下,1000次数据传输错误率0,运算速度提升至0.65us\/次;防雷击测试(1.2kv冲击电压)后,接口功能正常,优化效果达标,形成《硬件方案优化报告》。
6月15日,优化后的硬件总体方案通过最终评审,形成《“73式”电子密码机硬件总体方案设计总报告》,共186页,包含架构图、组件原理图、连接规范、测试数据,作为原型机组装的官方依据。
十、方案设计的历史意义与后续影响
从“73式”研发看,硬件总体方案是算法落地的“实体载体”——通过分层架构与明确组件功能,确保1965年下半年原型机组装顺利推进,避免因硬件设计缺陷导致的研发延误(预计节省2个月时间),1968年设备交付时,硬件故障率≤0.5%,验证方案的可靠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