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

第1014章 内置蓄电池研发优化(第2页)

 为验证实际使用场景,测试团队带着 mAh 电池样机前往山区进行户外实测。上午 9 点满电出发,经过 8 小时的徒步测绘、数据传输,下午 5 点返回时,设备剩余电量仍有 18%;而在低温环境模拟测试中,通过给电池舱增加保温棉,-20c续航保持率提升至 75%。

 【测试标准:参照《gBt -2020 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 续航测试方法》,采用 “动态负载模拟法”,即按照设备实际使用的电流波动曲线加载,而非传统的 “恒定电流放电”,测试结果更贴近真实使用体验。】

 三、体积优化攻坚:从 “电芯重构” 到 “空间复用”(2023.06-07)

 【历史实物:中国电子元件博物馆收藏的研发过程中的电池样本 —— 从最初的 “标准方形电芯堆叠”(厚度 9.2mm),到 “薄型电芯错层排布”(厚度 8.5mm),再到最终的 “异形电芯贴合设计”(厚度 7.8mm),直观展现体积优化历程。画面模拟:3d 建模软件中,电池形状随设备内部凹槽实时调整,电芯排布不断优化。】

 mAh 电池的初始设计厚度为 9.2mm,比设备电池舱最大允许厚度超出 1.2mm—— 这 1.2mm 成了研发团队的 “拦路虎”。李工程师提出 “电芯重构” 方案:将传统的 圆柱形电芯换成软包薄型电芯,厚度从 4mm 降至 2mm,再通过 “错层堆叠” 减少间隙,厚度降至 8.5mm,但仍差 0.5mm。

 “设备电池舱底部有个 0.3mm 的凹槽,能不能把电池做成异形,贴合这个凹槽?” 张技术员的一句话点醒了团队。电池厂立即调整模具,将电池底部制成与设备凹槽匹配的弧形,同时将电芯之间的间隔从 0.2mm 缩减至 0.1mm,最终将厚度控制在 7.8mm,完美适配设备空间。

 【技术突破:采用 “软包电芯 + 异形设计” 替代传统 “硬壳电芯 + 方形设计”,软包电芯可根据设备空间灵活塑形,体积利用率从传统的 70% 提升至 90%;同时采用 “极耳折叠” 技术,将电芯的极耳从外部引出改为内部折叠,减少了电池的外部尺寸。】

 体积优化的同时,重量也得到控制:7.8mm 厚度的 mAh 电池重量为 150g,比初始设计的 180g 减轻 17%。测试显示,重量减轻后,设备的单手持握舒适度提升,长时间使用后的疲劳感明显降低 —— 这是 “体积优化” 带来的附加价值。

 【结构设计考据:设备与电池的 “空间复用” 是关键 —— 将电池外壳与设备中框一体化设计,省去传统电池的独立外壳,减少 1mm 厚度;同时利用设备的散热孔为电池散热,避免额外增加散热结构占用空间,实现 “一举两得”。】

 四、性能协同升级:续航、安全与寿命的平衡(2023.08)

 【场景重现:安全测试实验室里,电池样本经历过充、过放、短路、挤压、穿刺测试,监控屏幕显示电池温度、电压变化;寿命测试台上,电池正在进行第 500 次充放电循环,容量保持率仍在 90% 以上。画外音:“优化不能只盯着续航和体积,安全是底线,寿命是保障 —— 三者缺一不可。”】

 为提升低温续航,团队在电池电解质中添加了 “低温增稠剂”,使 - 20c环境下的离子导电率提升 30%,续航保持率从 75% 进一步提升至 82%;同时联合开发了定制化 Bms(电池管理系统),精准控制充电电流 —— 当电量低于 20% 时,采用小电流慢充保护电芯,高于 80% 时切换快充模式,兼顾充电速度与电池寿命。

 安全测试中,电池通过了严苛的 “针刺测试”—— 钢针穿刺电芯后,电池仅轻微发热,无起火、爆炸现象;在 1.5 米跌落测试中,电池外壳轻微破损,但内部电芯完好,设备仍能正常工作。“这得益于软包电芯的‘柔性缓冲’特性,比硬壳电芯更耐冲击。” 李工程师解释道。

 【档案资料:《性能综合测试报告》(2023.08.15)记载:“优化后的 mAh 电池,循环寿命达 850 次(容量保持率≥80%),远超行业平均的 500 次;安全测试全部通过《gB -2014 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 安全要求》,低温性能、抗震性能优于同容量竞品 15%-20%。”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