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1章 小时连续运行考验
卷首语
【画面:1973 年实验室全景(16mm 胶片质感),三盏煤油灯照亮测试台,电子密码机指示灯每 3 秒规律闪烁;墙角的值守床上,技术员裹着军大衣打盹,床头贴着 “轮岗时间表”;桌上的指针式记录仪匀速走纸,划出连续的温度与电压曲线。字幕:“720 小时,30 个日夜,这台依赖晶体管工作的密码机,要在人工值守与简易仪器的监控下,完成‘不宕机、少出错’的极限挑战 —— 每一次旋钮转动、每一笔数据记录,都是对设备与人心的双重考验。”】
一、连续运行准备:1973 年的 “耐力保障” 体系(1973.05.01-05.02)
【历史影像:实验室准备场景 —— 技术员用木板搭建 “值守工作台”,台上并排放着 3 台 mf-10 万用表、2 台 xj4318 示波器;墙面上固定着 “明码 - 密文标准卡”(油印版,共 100 组);地面摆放 10 箱 1 号电池(每箱 20 节)、2 台外接稳压电源(1973 年上海整流器厂生产)。画外音:“1973 年《电子设备长时运行测试规程》规定:连续运行超过 100 小时,需配备双电源、双套仪器及 24 小时值守人员,故障响应时间不得超过 15 分钟。”】
1. 供电系统双备份
主供电:2 台外接稳压电源并联输出 12v 直流,每台额定功率 50w,通过切换开关连接密码机,一台故障可立即切换至另一台;电源输出端并联 1000uf 电解电容,稳定电压波动(≤±0.1v);
备用供电:6 节 1 号电池串联成 7.5v 备用电源,通过 “低压触发开关” 与主供电并联 —— 当主供电电压低于 11v 时,开关自动闭合,确保供电不中断;每 24 小时更换一次备用电池,旧电池留存用于 “低功耗测试”;
供电监测:串联指针式电流表(量程 0-500mA)和电压表(量程 0-15v),实时显示工作电流(正常 200-250mA)和电压,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。
2. 散热与环境控制
密码机外壳加装 6 片铝制散热片(自行车辐条改制,面积每片 10cm2),呈放射状分布;实验室保持南北开窗通风,每日早中晚各用手动风扇鼓风 30 分钟,将设备表面温度控制在 45c以下;
用毛发湿度计监测室内湿度(控制在 40%-60%),湿度过高时在室内放置生石灰吸湿,过低时洒少量水增湿,避免晶体管引脚氧化或静电干扰。
3. 值守与记录体系
轮岗安排:6 名技术员分 3 班轮岗(每班 8 小时),每班 2 人(1 名操作手、1 名记录员),交接时需共同核对设备状态、参数数据及剩余耗材,签署 “交接确认单”;
记录工具:准备 “三联式运行台账”(存根、测试组、存档各 1 份),记录内容包括 “时间、电压、电流、加密组数、错误详情、处理措施”;配备 10 本方格本,用于手绘参数变化曲线;
应急备件:提前筛选 24 只 A 级稳定性晶体管(β 值 65-80)、10 只 1000uf 电解电容、5m 备用导线,封装在防潮木箱中,标注 “紧急更换”。
【1973 年技术局限应对:无自动报警装置,技术员自制 “电压过低报警器”—— 用 2 只晶体管搭建简单电路,当电压低于 11v 时驱动蜂鸣器发声;无自动加密装置,明码需人工通过旋钮输入,每组输入时间约 30 秒。】
二、720 小时运行实录:分阶段的性能追踪(1973.05.03-06.01)
【场景重现:深夜值守场景,煤油灯忽明忽暗,操作手用冻红的手指转动密码机旋钮,输入 “0” 明码;记录员趴在桌上,用蓝黑钢笔在台账上写下 “03:00,电压 11.8v,电流 230mA,加密第 125 组,正确”;示波器屏幕上,时钟脉冲波形稳定,无明显畸变。历史录音:“第 5 天了,Q6 的 β 值从 68 降到 66,还在合格范围 —— 继续盯着,别松懈!”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