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4章 后续批次设备优化量产与交付(第2页)
北京半导体厂供应 3Ax31C 晶体管 1200 只(含 200 只备用);
上海电子元件厂供应镀金接口 200 套、橡胶防尘盖 200 个;
天津金属制品厂供应增强型屏蔽罩 200 个;
协议明确交货期、质量标准及违约责任。
备件质量管控:建立 “双重抽检” 机制:厂家送货时提供《质量合格证》,厂方质检部门按 5% 比例抽样检测,如晶体管 β 值、接口镀金厚度等;10 月抽检发现 1 批晶体管 β 值偏低(70-75),立即退货并更换供应商,确保备件合格。
库存动态管理:采用 “安全库存 + 动态补货” 模式:核心备件安全库存设定为 15 天用量,每日盘点库存,当低于安全线时立即启动补货流程;通过 “ABC 分类法” 管理备件,A 类(晶体管、镀金接口)重点监控,确保不缺货。
应急供应预案:与 2 家备选供应商签订《应急供货协议》,约定 “主供应商断供时 72 小时内启动供货”;仓库预留 10% 的应急备件,如 10 套镀金接口、20 只晶体管,应对突发供应问题。
供应链协同例会:每周与主要供应商召开电话会议,沟通生产进度、库存情况及质量问题;11 月因上海电子元件厂产能不足,协调其优先供应镀金接口,确保生产线未因备件短缺停工。
五、批量生产实施:标准化流程的有序推进
【场景重现:1970 年 11 月车间生产高峰,镀金流水线上的接口依次经过清洗槽、电镀槽、烘干箱,工人在旁监测参数;屏蔽罩安装区,工人用专用模具定位焊接,火花溅起;总装区,完成升级的设备正在进行旋钮装配,质检员逐一检查装配间隙。历史录音:“注意屏蔽罩接地引脚 —— 焊牢了,到了野战部队颠簸才不会松!”】
试产验证阶段(10 月 1-15 日):生产 20 台优化设备,全流程追溯工艺参数和质量数据,发现 “屏蔽罩接地电阻超差”“晶体管安装歪斜” 等 3 类问题,通过调整焊接工艺、制作晶体管定位工装,使试产合格率达 98%,验证流程可行。
批量生产阶段(10 月 16 日 - 11 月 30 日):按日均 15 台产能推进,实行 “班组责任制”(3 班轮岗,每班负责 5 台),班组成员分工明确:预处理 2 人、硬件升级 5 人、总装 3 人、自检 2 人;每日班前会明确生产目标,班后会总结质量问题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特殊需求定制:针对南方边防设备,额外进行 “防盐雾处理”—— 外壳喷涂 3 层聚氨酯防盐雾涂料,接口处涂抹凡士林密封;针对内陆野战设备,加装 “弹簧减震固定架”,适配车辆颠簸环境,定制工序单独设置工位完成。
生产过程监控:车间主任每日巡查生产线,查看《工艺巡检记录》和《质量检测记录》,对连续出现 2 台以上不合格的工位,立即停产分析原因;11 月中旬发现镀金厚度波动,调整槽液浓度后恢复正常。
生产数据统计:每日统计 “产能完成率”“工序合格率”“不合格品原因”,11 月产能完成率 102%(实际生产 153 台),整体合格率 98.7%,其中镀金工序合格率 99.2%,屏蔽罩安装合格率 99%,均超预期目标。
六、优化后设备出厂全检:交付前的终极把关
【画面:出厂检验区,5 名质检员同时对 10 台设备进行全检,王工用万用表测量镀金接口接触电阻,显示 “8mΩ,合格”;旁边的低温测试箱内,设备正在 - 30c环境下测试启动速度,秒表显示 “4.3 秒”;检验合格的设备贴有 “出厂合格证”,标注 “升级编号、检验员、日期”。】
全检项目设定:覆盖 “基础性能 + 升级指标” 共 15 项全检内容:
基础性能:加密速度(≥4.8 字符 / 秒)、密钥响应时间(≤2 秒)、电源稳定性(±0.1v);
升级指标:镀金接口接触电阻(≤10mΩ)、屏蔽罩接地电阻(≤1Ω)、低温启动时间(≤5 秒)、防盐雾性能(模拟湿热 48 小时无氧化);
全检率 100%,无抽样豁免。
专项检测设备:配备 5 套 “升级检测专用工具包”,含:
高精度万用表(测量接触电阻,精度 0.1mΩ);
低温测试箱(-30c~ 常温,控制精度 ±1c);
盐雾试验箱(模拟沿海湿热环境,测试防腐蚀性能);
电磁干扰模拟器(测试屏蔽罩效能,干扰强度 25dB)。
全检流程规范:采用 “双人互检 + 组长复核” 流程:1 名质检员操作测试,1 名记录数据,组长对 “临界值数据”(如启动时间 4.8 秒、接触电阻 9.5mΩ)进行复核,确保无误判。
不合格品处理:全检中发现 3 台设备存在问题:1 台低温启动时间 5.2 秒(更换晶体管后 4.5 秒合格)、2 台接口接触电阻 11mΩ(重新镀金后 8mΩ 合格);不合格品单独标识,返工后重新全检,确保交付零缺陷。
出厂档案建立:每台设备建立 “出厂档案袋”,内含《全检报告》《工艺追溯记录》《备件清单》,档案编号与设备编号一致;档案由厂方与接收部队各存一份,作为后续维护的依据。
七、列装计划细化:分域适配的交付布局
【历史影像:总参通信部装备局会议室,李参谋用地图标注 “南方边防 120 台” 覆盖广西、云南边境哨所,“内陆野战 80 台” 分配至河南、湖北野战部队;《列装计划表》明确 “12 月 10 日起分批运输,12 月底前全部交付”。】
区域需求适配:根据南方边防 “湿热多雾、沿海盐雾重” 特点,交付设备全部标配防盐雾涂料、镀金接口、防潮干燥剂;内陆野战部队设备强化抗震固定架、备用电池续航(18Ah 大容量电池),满足机动需求。
运输方案定制:采用 “铁路 + 汽车” 联运模式:
南方边防:铁路运输至南宁、昆明火车站,再用军用卡车接驳至各哨所(配备篷布防雨);
内陆野战:铁路直达部队驻地车站,短途用部队卡车运输;
每批运输配备 2 名押运员(厂方 1 名、部队 1 名),全程监控设备状态。
交接准备衔接:提前 1 周通知接收部队 “到货时间、设备数量、验收要求”;指导部队改造仓储环境:南方哨所仓库加装防潮除湿机,野战部队搭建临时设备存放棚,确保到货后妥善存放。
验收标准统一:制定《第二批优化设备验收规范》,明确 “外观检查、功能测试、升级指标核验” 三大验收环节,要求部队按厂方提供的《验收测试清单》逐项核对,双方签字确认后方可接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