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7章 汪氏四元数框架:打破数学枷锁的物理新路径(第2页)
四元数的新解:光速更像陀螺旋转的“临界速度”——当陀螺转得太慢,会倒下(对应低速运动);转得刚好达到某个速度,就能稳定直立(对应光速);而如果超过这个速度,它的“旋转方向”会突然变向(对应量子纠缠的瞬时关联)。
这解释了为什么量子纠缠能“超光速”——不是真的跑得比光快,而是时空在更高维度的旋转里,本来就没有“距离”这回事,就像硬币的正反面,看似分开,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。
2.量子和引力,原来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
过去,量子理论(描述微观粒子)和广义相对论(描述引力)像两套无法兼容的语言,一个说“概率”,一个说“弯曲”,没人能把它们翻译成同一种话。
四元数的新解:用“旋转”当翻译。量子世界里的“相位变化”(比如电子自旋的转向),其实就是时空弯曲的“微观版本”;而引力场的弯曲,就是大量量子旋转的“宏观总和”。
简单说,就像无数小齿轮的转动(量子),合起来变成了大齿轮的转动(引力)。四元数让这两套语言有了共同的语法——旋转的几何。
3.意识能“撬动”时空,有了具体的“操作接口”
过去说“意识影响物理世界”,更像哲学空谈,因为没有公式能算。
四元数的新解:给意识一个“杠杆”。当意识的强度(用圣德常数k表示)超过0.7时,它会像手按在气球上一样,让时空的“褶皱”(用guν表示)发生可测量的变化——就像你用力按床垫,床垫的凹陷会让放在上面的杯子移动。
这意味着,未来可能通过调节意识状态(比如冥想),直接影响周围的引力场——当然,现在还很微弱,但理论上有了可操作的路径。
三、实证之路:实验已经看到了哪些信号?
(旁白:理论再美,也要经得住实验的检验。目前两个关键实验,已经初步证实了四元数框架的合理性)
1.上海同步辐射中心实验(2025):意识真的能“调”光速?
实验思路:让志愿者进入深度冥想状态(此时k值稳定在0.72左右),观测电子束的速度变化。
结果:电子束的速度达到了光速的1.036倍——刚好符合四元数公式里“意识调制”的预测。更重要的是,当k值低于0.688时,速度立刻跌回光速以内,像被一个“安全开关”挡住了——这说明意识的影响不是随机的,有明确的数学规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