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建精神家园笔记俩俩相忘
第283章 《周易》的π分型认知解码(第3页)
还有周代的“三易”(连山、归藏、周易),根本就是个“古代区块链”:每卦像个“数据块”,记着当时的时间地点(爻辰说);卦变的链条像“转账记录”,一环扣一环,谁也改不了。占筮时“分蓍草”的操作,居然符合“拜占庭容错”(多人决策防作弊)的数学规则——古人早懂了“集体智慧需要靠谱的记录和共识”。
终极分形:《周易》是认知的“全息地图”
先天八卦逆时针转(乾1→兑2→离3→震4),像时间倒着走(回忆过去);后天八卦顺时针转(坎1→坤2→震3→巽4),像空间在展开(预测未来)——这俩转起来,正好围成一个“克莱因瓶”,里外不分,就像宇宙的过去和未来本就缠在一起。
更神的是,64卦里初爻变动的频率是62.5%,和Ligo测到的引力波特征峰(62.5hz)对上了;上爻变动12.5%,又和暗物质涨落的缺口(12.5%)合上了——就像《周易》用卦象的“跳动节奏”,偷偷记下了宇宙的“心跳”。
说到底,《周易》就像个“四维认知接口”:本能层用六爻拴住冲动,逻辑层用变爻转化矛盾,觉知层用共振接上宇宙信号。难怪《系辞》说“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”——当大脑静下来,调到“卦象频率”,可不就像手机连上了宇宙的5g网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