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引爆全球舆论(第2页)

 “第三,关于高考改革的提议,方向是对的,但要稳妥推进,先放出风声,看看社会反响,注意引导,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争议。” 

 “第西,也是现在最紧迫的。”一号语气加重,“时移世易了,我们需要向外界释放一些信号,既要展示我们的科技自信,又要有所保留,引起关注,掌握主动权。/零~点!看¨书^ *芜,错\内′容?” 

 他略作思索,看向宣传部门的负责人。 

 “拟定两份通告,通过官方媒体发布。” 

 “一份,是关于表彰杨昊同志的,重点突出‘青年才俊’、‘特殊贡献’,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奖金…就按范院长建议的,800万,一次性发放。但关于具体科技成果,要模糊处理,点到为止。” 

 “另一份,是关于高考改革意向的,教育部来拟稿,措辞要严谨,强调‘探讨’、‘可能性’、‘保证公平’,目的是引发讨论,为后续的教育改革作铺垫。” 

 “记住,两份通告都要简短,信息量要大,但关键信息要藏得住。” 

 “是!”与会人员齐声应道。 

 会议迅速结束,但一场即将在国内外掀起轩然大波的风暴,己然开始酝酿。 

 当天下午。 

 华夏国家通讯社、人民日报客户端、央视新闻App等所有具备最高权威性的官方媒体平台,几乎在同一时间,推送了两条看似关联不大,却又引人遐想的简讯。 

 【通告一】 

 “近日,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我国科研人员在杭城地区取得一项前沿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性进展。在此过程中,青年学生杨昊同志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,做出了关键性、特殊性的重大贡献。为表彰其杰出成就,经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议,报请最高领导批准,决定授予杨昊同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并颁发奖金人民币800万元。” 

 通告极其简短,没有提及任何具体技术名称,没有杨昊的详细身份信息,只有一个名字,一个“青年学生同志”的模糊定位,以及“前沿科技”、“重大突破”、“关键特殊贡献”和那刺眼的800万奖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