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章 真正的无线充电(第3页)
他要做的是“真·无线充电”!
根据脑海中的知识,结合刚兑换的【先进材料基因组工程】提供的材料优化思路,杨昊迅速设计出一种全新的“空间谐振耦合线圈”和配套的自适应能量路由算法。
这种线圈采用了特殊的复合材料和缠绕结构,能够在特定频率下激发更稳定、更高效的谐振磁场。
而能量路由算法,则可以根据接收端的位置和能量需求,智能调控发射端的能量输出方向和强度,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损耗。
理论设计完成后,就是动手实践。
杨昊展现出了与他年龄极不相符的动手能力和理论应用水平。
焊接、调试、参数匹配、结构优化……
许多在张承载院士团队那些经验丰富的研究员看来,需要反复试验、不断调整才能搞定的技术难点,到了杨昊手里,却如同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。
线圈绕组的精度控制?他手法稳得像个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技工。
电路板的元件布局?他设计得简洁高效,散热和抗干扰性能一流。
算法的参数标定?他首接在电脑上跑了几组仿真,就得出了近乎完美的最优解。
整个过程行云流水,几乎是一气呵成。
短短半天时间,一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“无线充电”演示器就新鲜出炉了。
它由两部分组成:
一个巴掌大小,造型简洁的白色发射底座。
一个薄如蝉翼,可以贴在手机背后的柔性接收贴片。
看起来,似乎和市面上的无线充电器区别不大?
不,区别大了去了!
这天下午,张承载院士正好来实验室找杨昊讨论rts材料优化的事情。
他刚走进门,就看到杨昊正把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机,随意地放在距离那个白色底座大概半米远的实验桌上。
下一秒,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!
手机屏幕“叮”地一声自动亮起,清晰地显示出“正在快速充电”的图标和不断上涨的电量百分比!
没有接触!
隔着半米远的距离!
而且是快速充电!
张承载脚步猛地一顿,揉了揉眼睛,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最近太累,出现幻觉了。
但那清晰的充电图标和不断跳动的电量数字,明明白白地告诉他,这一切都是真的!
作为国内物理学界的泰斗,他几乎在瞬间就意识到了这项技术背后所蕴含的颠覆性意义!
这哪里是什么普通的无线充电?!
要是要素放大放宽,这简首是能源传输领域的一场革命!
【收到来自张承载的震惊值 +999!】
“小杨!!”
“它的能量传输效率有多高?!”
“传输距离还能不能再增加?!”
“安全性怎么样?对人体有没有辐射影响?!”
一连串急切的问题,如同连珠炮般喷涌而出,砸向了杨昊。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