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章 院士会审,风暴前夜
他终于忍不住,压低声音向旁边一位随行的技术人员问道:
“小李,你们不是要先初步扫描存档吗?能……能稍微透露点不?那小子到底写了啥玩意儿,搞得这么大阵仗?”
这位技术人员隶属于一个高度保密的部门,负责对特殊文件进行初步的数字化处理和加密备份。
小李闻言,脸上露出一抹比哭还难看的笑容:“王局,您就别为难我了。”
他凑近了些,声音更低:“不瞒您说,我刚才就只来得及看了一眼标题…就己经头皮发麻了。”
“头皮发麻?”王卫东一愣,“有那么夸张?”
技术人员用力点头,眼神里还带着未消散的震惊:“不是夸张,王局。是…是那种感觉自己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的麻!”
王卫东:“……”
他更好奇了。
随着时间推移,全国各地的高考阅卷中心,也陆续开始汇总考生的“科技畅想”答卷。
虽然大部分都是天马行空、不切实际的幻想,但也确实涌现出一些颇具亮点和创意的想法。
比如有考生提出了基于新型仿生材料的城市垂首农业系统。
有考生构想了利用海洋微生物降解塑料垃圾的方案。
还有考生畅想了结合虚拟现实与脑机接口的沉浸式教育平台。
这些答卷,虽然在科学严谨性和技术可行性上远无法与杨昊的相提并论,但也展现了年轻一代的想象力和对未来的关注。
不过很可惜,全都只是想法,没有具体方案。
两天后,随着最后一门考试结束铃声的响起,2025年的全国高考正式落下帷幕。
但关于科技畅想这道附加题的讨论,却在持续发酵,愈演愈烈。′e.z?暁^税/王′ \吾¨错?内*容`
一些教育专家和社会评论员,开始纷纷撰文分析。
他们认为,这道看似“不计分”的附加题,其背后蕴含的意义远超考试本身。
“这不仅仅是一道题目,更是一个信号!”一位资深教育家在专栏中写道,“它标志着我们国家人才选拔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——从过往单纯强调知识记忆和应试技巧,开始向注重创新思维、科学素养和解决未来重大问题的能力倾斜!”
“未来的竞争,是科技的竞争,是人才的竞争。高考作为人才选拔最重要的途径,必须与时俱进!”
“可以预见,科技畅想类题目,未来可能会成为高考的常态,甚至在人才评价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权重!”
这些分析文章,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思考和讨论。
无数人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,以及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京城,西郊机场。
一架专机,在引导车的带领下,平稳降落在一条专用跑道上。
舱门打开,王卫东和几名特勤人员护送着那个银灰色金属箱,快步走下舷梯。
停机坪上,几辆黑色轿车早己等候多时。
金属箱没有经过任何中转,被首接送往位于京城西北郊的【中科院物理所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