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9章 踏遍江山,寻书启程(第2页)
此地,乃是当世最负盛名的私家藏书楼。由前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,历经三代人,藏书七万余卷,其中不乏宋元孤本、地方志及科举录,堪称一座小型的文明宝库。
天一阁坐落于月湖之畔,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建筑。青砖黛瓦,飞檐翘角,四周有活水环绕,以防走水。阁楼上下,皆用石材与砖木构建,不用一颗铁钉,以防锈蚀。其藏书之严谨,规矩之森严,闻名天下。
我以游学书生的身份,前来拜访。
果不其然,被挡在了门外。
负责看守阁楼的,是一位须发皆白,身形清瘦,眼中却带着一股读书人特有执拗与警惕的老者。他是范家的老仆,一生都奉献给了这座书楼。
“后生,回吧。”老者打量了我一番,摇了摇头,“天一阁,非范氏子孙及姻亲,概不登楼。此乃祖训,改不得。”
我没有强闯,亦未争辩。只是对着他,恭敬地行了一礼。
“老丈,晚生并非为窥探范氏珍藏而来。”我的声音平和而真诚,“晚生自北方而来,一路行来,见战云密布,民生多艰。心中常忧,一旦狼烟四起,不知我汉家多少典籍,将毁于一旦。听闻天一阁藏书甲于天下,故特来拜谒,只为能亲眼看一看,这太平盛世,我辈读书人,尚有如此一片净土,便心满意足了。”
我的话,似乎触动了老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。
他看着我,那张总是紧绷着的脸上,露出了一丝落寞与忧虑。
“是啊……这世道,是越来越不太平了。”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“我家主人,也常为此事,夜不能寐。只怕这穷尽三代人心血,才积攒下来的数万卷书,终有一日,会遭了兵祸啊……”
他的眼神,变得柔和了些许。
“也罢。你这后生,既有此心,我便为你破例一次。你不可登楼,但可在这院中,看一看这阁楼,沾一沾这书香之气。”
“多谢老丈。”
我再次行礼,走进了这座幽静的庭院。
白日里,我便在院中的石凳上静坐,或是与那老者,谈论一些经义文章。我的学识,源自师父三世的积累,早已通达古今。几番交谈下来,那老者已将我引为忘年知己。
到了夜里,待老者沉沉睡去。
我便悄无声息地,来到了那座散发着古老墨香的藏书楼前。
门是锁着的。
但这拦不住我。
我的身影,如同一缕没有重量的青烟,穿过那厚重的木门,悄无声息地,进入了阁楼的内部。
一股浓郁到几乎化为实质的书卷之气,扑面而来!
那气息,厚重,沧桑,充满了智慧的沉淀。它与天地间的灵气不同,却同样能滋养神魂。
我的目光,在昏暗中,扫过那一排排顶天立地的巨大书架。我的神识,轻易地便穿透了那些书橱的柜门,看到了里面,那一册册被精心保管,码放得整整齐齐的古籍。
我没有去翻动任何一本书。
我的目标,早已明确。
我走到了书阁正中,那一排专门用来存放“经部”典籍的书架前。
我的目光,落在了一套用蓝色绸缎包裹,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书籍之上。
《周易正义》。
此书乃是唐代大儒孔颖达等人,奉唐太宗之命,对《周易》所作的官方注疏。它集两汉、魏晋以来,所有易学研究之大成,是后世所有易学研究的根基与源头。
拓印此书,便等于为华夏文明的“思想之源”,点亮了第一盏灯。
我对着那套书,静静地伫立了片刻,心神,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明之境。
我缓缓地伸出右手。
我的指尖,并未触碰到那冰冷的绸缎封面。
而是在离它一寸的虚空之中,停了下来。
我的神识,如同无形的潮水,从我的眉心涌出,化作了千万根比蛛丝还要纤细的金色丝线,悄无声息地,探入了那套《周易正义》的每一页,每一个字,甚至每一个笔画的墨迹之中!
“嗡——”
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