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9章 心灯照破无明障,墨线牵回离魂人(第3页)

 此时,神心阁的所有生灵突然同时望向东方,初升的朝阳在雨地上反射出五道金光,分别落在五位患者的 “心” 处(左乳下三寸,对应 “膻中穴”)。灵枢的安神针与患者们的 “神思光” 形成共振,针尾的 “卍” 字缺口开始旋转,转出的凹槽里,露出半张 “忘忧泉” 地图,地图的标注方式与玄冥医盟据点的血光标记完全相反 —— 血光指 “乱”(用红色箭头),而地图指 “宁”(用蓝色箭头)。“原来玄冥医盟怕的不是我们,” 素问望着地图上的 “终局” 二字(字迹是墨家 “蝌蚪文”),“是这些洞悉心神奥秘的医者 —— 他们的‘仁心’,才是破解邪术的最厉害武器。” 地图边缘的空白处,有行极小的字:“第七人,终局钥”,与患者们 “五志佩” 的数量(目前六人)形成微妙的对应。三步 “思生忧,四步 “忧生恐,五步 “恐生怒”)。灵枢走在最前,安神针的幽蓝在掌心跳动,每走一步,针尾的墨家齿轮就转动一圈,齿轮的齿数(恰好七个)与《黄帝内经》“七情” 的记载对应,针尖在地上投射的影子,与忘忧谷洞口的锁孔形成精准的重叠。他突然停在一块刻着 “忧” 字的青石前,那字的笔画里嵌着几粒 “杏仁”(《本草纲目》载 “杏仁能润肺止咳,解忧愁”),数量不多不少正好七粒,与墨羽机关画笔的笔锋数量完全一致。

 素问紧随其后,手中的彩针不时在空中划出弧线,将周围的 “远志气” 汇聚成一道淡蓝色的光带。光带经过一株 “合欢树” 时,树上的花瓣突然纷纷坠落,每片花瓣都呈现出不同的情志状态:有的舒展如 “喜”,有的蜷缩如 “恐”,有的残缺如 “忧”,落地后组成 “五志相生” 的图案,与医者们的步伐节奏完美呼应。她弯腰拾起一片呈 “怒” 态的花瓣,发现花瓣背面有个极小的针孔,孔的形状与云心姑心口的印记同出一辙,针孔周围的纹路里,还残留着墨家 “机关油” 的痕迹。

 墨羽的机关画笔仍在空中飞舞,“神清气爽” 四个字连成的钥匙越来越清晰,笔画间的墨汁滴落在地上,竟化作一条条细小的 “墨虫”,朝着忘忧谷的方向爬行。这些墨虫爬过的地方,地面上浮现出《大医精诚》的经文,每个字都闪烁着淡淡的金光,与《道德经》的词句交相辉映。当画笔的弧线即将触及洞口时,笔锋突然顿住,墨羽发现笔尖的墨汁里,竟浮出一个模糊的人影,那人影手持一枚与安神针相似的器物,正朝着 “静心洞” 深处走去,身影的轮廓与神心阁中那位沉默的老妇人有几分神似。

 智空禅师的念珠在手中转动,每走一步,就有一颗珠子发出温润的光泽,照亮前方的路。珠子的光晕落在一块 “恐” 字石上时,石头突然裂开一道缝隙,里面露出一卷残破的竹简,竹简上的文字是墨家 “情志疗法” 的记载,其中一段写道:“七情归位,需赖第七人,其心印合锁孔,其气通于子母泉”。老禅师将竹简递给云心姑,她展开时,竹简的边缘正好与她心口的淡红色印记重合,印记的纹路在竹简文字的映照下,显现出更深的脉络,与 “静心洞” 泉眼的机关图隐隐对应。

 云心姑走在最后,腰间的五指佩随着步伐发出轻微的震颤,玉佩的色泽在 “赤”“白”“黄”“紫”“黑” 之间交替变换,每变换一次,忘忧谷洞口的血光就减弱一分。她突然感到心口的印记传来一阵灼热,抬头望去,只见洞口的锁孔里,正缓缓渗出一丝暗红色的液体,液体在空中凝成一滴血珠,朝着灵枢手中的安神针飞去。血珠触及针尖的刹那,针身突然爆发出耀眼的光芒,光芒中浮现出七位医者的虚影,其中六位与神心阁的医者一一对应,第七位的面容却模糊不清,只能看到他手中握着的器物,一半是墨家的矩尺,一半是道家的拂尘。

 当医者们走到洞口时,墨羽机关画笔连成的钥匙正好插入锁孔,“咔嗒” 一声轻响,洞口的岩石缓缓开启,露出里面幽深的通道。通道两侧的石壁上,刻满了墨家的 “机关图” 与道家的 “吐纳诀”,图与诀的连接处,都镶嵌着一枚小小的 “五只佩”,佩上的刻痕组合起来,正是 “第七人,终局钥” 几个字。通道深处传来 “子母泉” 的潺潺水声,水声的韵律与《黄帝内经》“五音疗疾” 的 “宫音” 完全一致,仿佛在召唤着他们前往。

 灵枢率先踏入通道,安神针的光芒照亮了前方的路,他发现脚下的石阶每一级都刻着一个 “志” 字,从 “怒” 到 “恐” 依次排列,最后一级石阶上的字却是空白的,形状与 “五志佩” 上缺失的那一块完全吻合。他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众人,只见每位医者的 “五志佩” 都在微微发光,光的强度随着通道内的水声变化,而那位沉默的老妇人,此刻正站在通道入口,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,她的手悄悄按在腰间,那里似乎藏着什么东西,形状与安神针极为相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