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4章 鼎中乾坤调五味,膳里阴阳定死生(第3页)

 五、鼎裂道现悟真机子夜的膳房突然刮起旋风,风力强劲,铜炉里的炭火被卷成火龙,火龙形态逼真,绕着青铜方鼎盘旋三周,龙首高昂,龙首钻入鼎口的瞬间,七槽同时喷出食物,食物在空中悬浮,组成北斗七星的形状 —— 天枢位是羊肉,色泽鲜红;天璇位是绿豆,颜色翠绿;直到摇光位,悬浮着的竟是半块青铜面具,面具的裂痕与黑衣人嘴角的疤痕完全吻合,分毫不差。

 灵枢将掌心按在鼎盖的太极图上,掌心与鼎盖贴合紧密,体内的医灵之力突然爆发,淡金色的光芒从七窍涌出,温暖而柔和,与鼎中的气流融为一体,不分彼此。他脑海中涌现出无数上古饮食医理:有墨家的 “食禁三法”,条理清晰;有道家的 “辟谷七阶”,循序渐进;两种学说在他意识里交织碰撞,最终化作句话:“饮食者,阴阳之枢机,性命之根蒂也。”

 素问的青鸾突然发出清鸣,声音悦耳,衔来那株七彩禾苗,禾苗插入青铜食盘的刹那,突然长成参天大树,树干粗壮,枝叶繁茂,结出的果实都是微型的青铜鼎,每个鼎里都盛着不同的药膳,散发着能治愈病痛的香气,闻之令人心旷神怡。树的第七根枝桠上,挂着只青铜铃铛,铃铛是由半枚五志佩制成,摇动时发出的声响,正是《黄帝内经》的诵读声,声音古朴而庄重。那声音仿佛带着穿透时空的力量,让灵枢和素问体内的医灵之力都随之共鸣,周身的光芒愈发炽烈。

 “这才是真正的‘医食同源’。” 灵枢握住为首者的手,两人掌心相贴,掌心的 “医” 与 “食” 字相互融合,化作 “道” 字,字体圆润,光芒四射。那光芒如同初生的太阳,温暖而耀眼,将整个膳房照得如同白昼。青铜食盘的黑洞突然扩大,吞噬了整个膳房,却在黑暗中亮起无数光点,光点密集,每个光点都是张饮食处方,有的写着 “墨家分寸术”,精准地标注着食材的用量与配比;有的标着 “道家自然法”,强调顺应时节与人体自然规律,在虚空中组成完整的医道图谱,包罗万象,将墨家与道家的饮食医理完美融合。

 当光芒散去,灵枢和素问发现自己站在神心阁的藏书阁,四周堆满了书架,上面摆满了古籍,散发着陈旧的纸张气息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书卷特有的味道,让人不禁心生敬畏。手中捧着合二为一的《墨道医食全书》,书页厚重,纸张泛黄,边角有些磨损,透着岁月的沧桑。书页的最后画着张地图,标注着七处地点 —— 正是他们之前经历的铜人、药库、演武场、膳房等地,每个地点都用朱砂画着个 “七” 字,笔画鲜艳,仿佛刚画上去一般。最后一个 “七” 字的位置,指向神心阁最深处的 “医道圣殿”,旁边还用小字标注着 “初七启”,字迹潦草,似乎是匆忙间写下。

 灵枢翻动着《墨道医食全书》,书页间突然掉落出一张泛黄的纸条,上面用毛笔写着几行字:“七处试炼,集齐七印,方得圣殿真钥。每处皆有一印,藏于饮食之间,唯医灵能识。” 纸条的右下角画着一个小小的青铜矩尺与一把道家拂尘交叉的图案,与他们之前所见的诸多印记相互呼应。

 素问走到一个书架前,随手抽出一本名为《墨家食印考》的古籍,翻开一看,里面记载着墨家历代传人在各地留下的饮食印记,每种印记都对应着一种独特的饮食配方与医理。其中一页画着一个与演武场铜轮上相似的印记,旁边标注着 “此印藏于筋肉之间,需以医灵之力催动膳食方能显现”。

 就在这时,藏书阁的大门突然 “吱呀” 一声关上,门上的铜锁自动锁死,锁芯转动的声音在寂静的藏书阁里格外清晰。书架后的墙壁突然传来一阵 “咔咔” 的声响,一块巨大的石板缓缓移开,露出一个黑漆漆的通道,通道口散发着淡淡的寒气,里面隐约传来滴水的声音。

 灵枢和素问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与疑惑。他们知道,这第七处地点 “医道圣殿” 必然藏着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,而那 “初七启” 的标注,更是让他们心头一紧。距离初七只剩下一天,他们必须在这一天内找到藏在各处的七印,打开医道圣殿的大门。可这七印究竟是什么模样?又该如何在饮食之间找到它们?通道的尽头又会是什么?一连串的疑问在他们脑海中盘旋,而那本《墨道医食全书》与那张地图,似乎是他们唯一的线索,指引着他们走向未知的前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