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无罪or过失?(第2页)

 

这难度,何止提升了一个量级!

 

审判长的额角,不知不觉间渗出了一丝细密的汗珠。

 

他拿起法槌,手感竟有些沉重。

 

“咚!”

 

“全体起立!”

 

法庭内所有人应声站起。

 

“现在休庭!”

 

“合议庭将对本案进行评议,择期宣判!”

 

审判长和审判员退庭。

 

法警上前,准备带离赵王氏。

 

现场的记者们立刻骚动起来,试图捕捉更多信息。

 

直播间弹幕瞬间爆炸。

 

“卧槽!真的坚持无罪辩护到底啊!”

 

“张律师牛逼!逻辑清晰,证据链完整!”

 

“科学报告+社会调查+证人,这套组合拳太猛了!”

 

“哭了,希望老太太真的能无罪释放,她太可怜了“

 

“无罪?三条人命啊!这也能无罪?”

 

“楼上别杠!人家讲的是法律!是事实!瓶子本来就有毒,老太太不知道,这叫啥罪?”

 

“不知道就没责任?那以后杀人放火都说不知道呗?”

 

“社会调查报告那段,听得我心里发毛……原来农村有这么多潜在危险!”

 

........

 

三江律师事务所。

 

周明站在落地窗前,手里端着一杯咖啡,早已凉透。

 

他双眼无神地望着窗外繁华的都市景象。

 

阳光照在他脸上,映出一种复杂的表情。

 

有凝重,有思索,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情绪。

农资店员和村长……

 

这两个证人,看似普通,却精准地切断了控方试图构建的、关于被告可能具备基本认知和被告知义务的逻辑链。

 

配合之前的科学报告和社会调查。

 

张伟这小子,确实是把“认知鸿沟”这个点,打穿了。

 

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。

 

他用实实在在的证据,证明了被告所处环境下的信息隔绝和普遍认知偏差。

 

证明了那个瓶子本身的隐蔽危险性。

 

以及销售环节的严重失职。

 

他将个体的悲剧,巧妙地置于社会问题、科学事实和商业违规的多重背景下。

 

从而极大地稀释了被告的主观罪过。

 

这不仅仅是法律技巧。

 

这是一种对事实的深刻洞察。

 

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捕捉。

 

以及一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能力。

 

特别是最后的陈述,他在为底层人民呐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