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4章 包产到户(第2页)
消息很快传开,附近生产队的人都跑来看"神仙田"。公社书记亲自来视察,拍着顾十七的肩膀说:"小顾啊,有前途!"
收获季节,实验田亩产达到了三百二十斤,是公社平均产量的两倍多。顾十七成了当地的名人,被调到公社农业技术站工作。
然而,他清楚这只是杯水车薪。要真正解决问题,必须改变整个制度。
机会来得很快。1979年冬,省里召开农业工作会议,红旗公社获得了一个参会名额。公社书记毫不犹豫地派顾十七去了。
省城的会议厅里,几十个县市的代表济济一堂。主持会议的是省农业厅郑厅长,一个五十多岁、目光锐利的男人。
"同志们,今年我省粮食产量再创新低,中央要求我们必须想办法..."郑厅长的声音沉重。
各地代表轮流发言,内容大同小异:请求更多化肥、拖拉机,或者减免公粮任务。顾十七坐在角落,心跳加速。
"还有哪位同志要发言?"郑厅长环视会场。
顾十七深吸一口气,举起了手。
"这位小同志是..."
"红旗公社技术员顾十七。"他站起来,声音有些发抖但清晰可闻,"我认为根本问题不在生产资料,而在制度。"
会场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人都转头看着他。
"继续说。"郑厅长眼中闪过一丝兴趣。
"现行的公社制度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。干多干少一个样,谁愿意出力?我建议...实行'包产到户'。"顾十七一字一顿地说出这个在此时此地堪称"大逆不道"的提议。
会场炸开了锅。
"胡说八道!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!"
"小年轻懂什么?公社制度是我们的根本!"
"把他赶出去!"
面对潮水般的指责,顾十七反而冷静下来。他提高声音:"我在红旗公社的实验证明,同样土地、同样劳力,改变管理方式就能使产量翻倍。如果全面推行包产到户,我敢保证,三年内全省粮食产量能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!"
"证据呢?"郑厅长抬手示意安静,锐利的目光盯着顾十七。
顾十七从包里拿出厚厚一叠资料:"这是我整理的实验数据、理论依据,以及...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的秘密协议。"
"小岗村?什么协议?"郑厅长皱眉。
顾十七这才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——小岗村的故事在他原来的世界广为人知,但在这个平行世界尚未发生。他急中生智:"我是说...类似情况下,农民自发签订的分田协议。"
会议结束后,顾十七被单独留了下来。郑厅长关上门,神情严肃:"年轻人,你知道你今天的发言有多危险吗?"
顾十七点头:"知道。但饥饿更危险。"
郑厅长盯着他看了良久,突然笑了:"有意思。我年轻时也像你这样...鲁莽。"他走到窗前,"省里正在寻找改革突破口,也许...你可以做个试点。"
"真的?"顾十七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"别高兴太早。"郑厅长转身,"阻力会超乎想象。我给你写个条子,你去青山大队试试。那里最穷,穷则思变。"
一周后,顾十七带着省里的介绍信来到青山大队。这是一个位于山区的贫困村,去年人均口粮不到两百斤,已经饿死了三个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