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89章 局 :超高速反应(第2页)

 

然而,并非所有超高速反应都能用常规生理机制解释。拆弹专家老周在 749 局的实验室里,面对一枚模拟炸弹,手指在错综复杂的线路间穿梭如飞。他的反应速度不仅快,更带着一种诡异的 “预见性”—— 总能在电流即将通过错误线路的前一刻,精准剪断正确导线。苏晴对其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,发现他大脑的前扣带回皮层异常活跃,这个区域通常与风险预判和决策制定相关,但如此高强度的激活状态,已远超正常生理范畴。

 

“或许存在某种未知的感知系统。” 林昭远在团队会议上提出大胆假设,同时播放着一段格斗运动员的测试视频。视频中,选手能提前 0.3 秒预判对手的攻击轨迹,即便对手刻意隐藏动作意图。玄真子抚着桃木剑上的铜铃,突然开口:“《庄子》有言‘庖丁解牛,以神遇而不以目视’,这些人的反应,倒像是‘神动而形随’。” 他的话引发哄笑,却让周启铭陷入沉思。

 

为了验证是否存在 “超感官预知”,研究团队设计了 “量子随机刺激实验”。他们利用量子纠缠原理生成完全随机的刺激信号,确保无法通过任何常规方式预判。当实验对象是短跑运动员林霄时,奇迹再次发生:在信号生成的瞬间,他的脑电图中出现了异常的 α 波震荡,仿佛大脑提前 “知晓” 了即将到来的刺激。“这违背了因果律,” 周启铭盯着不断跳动的数据,“除非他的意识能在量子层面与未来产生某种关联。”

 

随着研究深入,更多矛盾浮出水面。对数百名超高速反应者的基因检测显示,他们体内均未发现共同的 “速度基因”;而肌肉活检结果表明,虽然他们的肌纤维类型和线粒体密度优于常人,但这些差异仍不足以解释数倍于常人的反应速度。更诡异的是,当研究人员试图通过训练复制这种能力时,所有受试者的进步都存在明显瓶颈,无法突破人类已知的生理极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