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0章 局:阶段性成果与展望(第2页)
周启铭团队的 "量子意识放大器" 则在医疗领域展现潜力。当仪器对准植物人患者时,其产生的 120hz 伽马波脉冲,能使 37% 的受试者出现皮层唤醒迹象。虽然距离临床应用仍有距离,但这项技术为意识障碍的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,美国 fdA 已批准其进入二期临床试验。
二、研究范式的革新:从单一学科到多维融合
(一)伦理框架的制度化建设
伦理审查委员会主席许明哲展示的《超自然研究伦理白皮书》已更新至第三版。其中 "受试者数字身份保护系统" 尤为关键 —— 通过区块链技术,林霄等异能者的生物数据被转化为不可溯源的哈希值,既保证了研究的连续性,又彻底杜绝了基因信息泄露风险。这套体系在 1989 年国际峰会上被 56 个国家采用,成为全球超自然研究的伦理基准。
(二)国际合作网络的立体构建
基地的全球数据中心内,来自 23 个国家的研究节点正在实时同步数据。俄罗斯科学院的 "地脉能量图谱"、日本超能力协会的 "气脉波动数据库"、以及 749 局的 "量子意识云",共同构成了覆盖六大洲的研究网络。当 1989 年德令哈再次出现集体超自然现象时,这个网络仅用 17 分钟就完成了从现象捕捉到跨学科分析的全流程,其效率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惊叹。
三、未来研究蓝图:从地球实验室到宇宙意识场
(一)核心研究方向规划
1. 意识 - 量子界面的深度解析
周启铭的新计划野心勃勃:他打算在青海湖底建造全球首个 "意识量子对撞机"。该装置将利用超深钻孔技术,在地下 5000 米处创造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,使异能者的意识波与量子比特发生可控纠缠。"我们要绘制意识的量子图谱," 他在计划书里写道,"就像人类绘制基因图谱那样,解开意识起源的终极谜题。"
2. 超自然能力的人工智能融合
苏晴团队的 "灵智计划" 已进入实质阶段。他们将林悦的空间感知脑电波模式输入深度学习网络,经过百万次训练的 Ai 系统,在模拟考古探测中展现出 89% 的准确率。下一步,团队计划将心灵感应的量子纠缠模式嵌入神经网络,打造全球首个 "意识互联 Ai"。但这项研究也引发伦理争议 —— 当 Ai 能读取人类潜意识时,社会秩序将面临怎样的挑战?
3. 宇宙意识场的探索
玄真子的弟子们正在西藏阿里地区建造 "穹顶观星台"。这座融合了古代浑天仪与现代射电望远镜的装置,将专门捕捉乾峃昇提出的 "宇宙意识背景辐射"。根据《道德经》"人法地,地法天" 的哲学启示,他们推测超自然能力可能是人类对宇宙意识场的某种共振反应。而最新的卫星数据显示,德令哈异常现象发生时,地球电离层确实出现了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同频的波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