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7章 局:月球生态的修复实验(第2页)

周星辰的苔藓网络突然发出数据请求。少女的全息影像出现在控制室,额前的碎发沾着模拟舱的营养液:“林叔叔,‘生物互联网’升级完成了。”她调出三维模型,数百万株经过基因改造的苔藓在月面形成网状分布,每株苔藓都是微型传感器,能实时监测温度、辐射、土壤湿度等参数,数据通过量子加密技术传输,延迟从0.7秒降至0.12秒。

“接入了王星宇的量子优化算法后,数据传输速度提升17倍。”周星辰展示的拓扑图上,绿色的数据流在地月之间形成稳定的闭环,遇到干扰节点会自动切换路由,“苏玥的平衡草监测模型更厉害,能预测苔藓的生长状态,提前更换老化节点,系统稳定性达到91%。”全息屏上跳动的稳定性曲线,像一条平稳流淌的河流,没有剧烈的波动。

苔藓网络的核心节点设在林昭远的纪念碑旁。特制的透明防护罩内,最古老的一批苔藓已经生长六个月,形成了绿色的菌膜,将纪念碑周围的月壤染成生命的颜色。监测数据显示,这个区域的辐射值比基地外低47%,成为月球上首个“生态安全岛”。“爸爸说苔藓是最坚韧的生命,”周星辰对着纪念碑深深鞠躬,“它们证明月球也能拥有生机。”

星际拓荒的季度财报在董事会引起轰动。全息投影的财务报表显示,生态修复业务的收益占比从3%跃升至25%,其中清洁能源传输、生态旅游授权、科研数据共享成为三大支柱。更令人意外的是公司估值,在开采量削减60%的情况下,市值反而增长73%,机构投资者的调研报告将其归因于“生态价值重估”和“国际合作溢价”。

“我们终于走出了资源掠夺的死循环。”最大的个人股东在全息会议上感慨,他调出的对比图显示,传统开采模式下的收益曲线像陡峭的悬崖,达到顶峰后迅速坠落;而生态修复模式的曲线则是稳步上升的斜坡,带着可持续的韧性。会议室中央的展柜里,林昭远的《地外生态笔记》被灯光照亮,封面磨损的边角贴着金色胶带,像给珍贵的遗产镶上边框。

林望舒翻开父亲笔记的第37页,泛黄的纸页上画着地月能量循环的草图,旁边批注着:“真正的星际文明,不是征服而是共生。”这个十年前的构想,如今已在中非清洁能源合作中实现——月球提供无污染能源,地球提供生态修复技术,形成完美的闭环。笔记里夹着的能量传输公式,与现在清洁能源站的运行参数惊人吻合,仿佛父亲早已预见这一天。

联合国月球事务委员会的验收团队抵达时,正赶上“生物互联网”的全面测试。科学家们在地月两端同时释放数据包,月球的苔藓传感器与地球的平衡草监测仪实时互动,传输的不仅是生态数据,还有非洲孩子的画作和月球作物的生长视频。当测试成功的消息传来,验收组组长在报告上签字时,笔尖停顿在“人类文明新形态”的标题下,久久无法落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