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章 十三朝古都(第3页)
本司职在守土,目睹苍生倒悬.....”
会不会太文绉绉了?
命本司择要兴工,以工代赈。
本司夙夜筹画,踏勘山川,决意开凿济民之道。
此道自凤翔始,蜿蜒五百里,贯通赤野,直抵龙门。
可非惟救此燃眉,亦为尔子孙立万世之基......
今特颁募工之令,广召境内丁壮,荷锸赴工,所定工值。
务使尔等足堪温饱,无后顾之忧。
一:日给精米三升。
另给现钱三十文,市油盐菜蔬之资。
老弱及十三岁以上少年,量力使役,日给米一升半、钱十五文。
另设妇孺所,可携幼弱同至工所。
老弱妇孺另派轻役,如择菜、编筐、缝补、看护幼童等,亦量给口粮。
二:工棚齐整,遮风避雨.....
三:延请良医,巡诊工所.....
四:工成之日,安家分田.....
“上面的文字可以适当删除一下,其他的待遇都没什么问题。”
贾三点了一根香烟,说道。
“从各地往来的流民多是目不识丁,听不懂你这些官话。”
“除了招募劳工之外,识文断字有些本事的,也加入进去。”
“到时候让治安局负责核查身份,晋阳一旦建成,数量庞大,易滋生罪恶。”
“还是得需要负责运转的基本人手啊。”
曹秦思索一番,填饱毛笔,又开始继续着手下一份告示。
布告初贴之日。
关陇各州县城门。
市集处,皆以朱漆木牌高悬,衙役敲锣宣读。
字字句句,如石投死水,骤然溅起无数涟漪。
赤野县西乡,老槐树下。
里长王老汉颤巍巍立于条凳之上,将告示吼了又吼。
人群密密匝匝,个个枯槁如冬日树木,脸上裹着愁苦与饥饿的灰黄。
他们都是各地逃难而至的难民。
“日给精米三升!现钱三十文!”
“三升.....精米?”
人群后排,一个倚着扁担的汉子赵大,眼珠如蒙尘的死鱼。
他身旁的婆娘李氏,干裂的嘴唇哆嗦着,手指下意识掐算起来。
“他爹,三升米若熬成厚粥,再添些野菜。”
“咱一家五口真能......真能糊住命了。”
那声音起初细若蚊蝇,渐渐竟如擂鼓。
震得周遭人群耳膜嗡嗡作响。
蓦地,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,拄着木棍挤出人群。
浑浊老泪滚滚而下:“里长!你说的可是句句作数?
“莫不是又诓我们这些快入土的老骨头去白填沟壑?”
两年前官府也曾征民。
承诺口粮,最终却克扣殆尽。
饿殍枕藉于河床的惨事,引得众人面上阴云密布。
“作数!千真万确!”
王老汉跺脚急道,从怀中掏出一小布袋。
哗啦倒出小半捧黄澄澄的新粟米粒。
“瞧!官粮已运到县仓!”
“这告示上盖着我们将军的大印,哪还有假?”
“将军亲口说了!”
“哪个狗官敢克扣一粒米、半文钱,马上砍头!”
金黄的米粒在阳光下跳跃,那光芒刺穿了长久笼罩的绝望阴霾。
“米!真是新米!”
一声变了调的尖叫撕裂了沉寂。
如同滚油泼进冰水,人群轰然炸开。
“苍天有眼!”
“我们有活路了!有活路了!”
孩童们不明所以,也跟着大人又笑又跳。
消息如同燎原的野火。
一夜之间席卷整个关陇的荒村野镇。